桂林被誉为“山水甲天下”,因其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广州的王博文便是其中一位热衷于游览桂林的游客,他不止一次地踏上这片土地,最近的一次旅行发生在今年的三月。
王博文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桂林的山水风光独树一帜,而阳朔的十里画廊更是风景如画,美轮美奂。同时,他还觉得桂林的物价合理,对游客来说,这里是一个旅游性价比极高的理想之地。
齐栋,一位来自上海的铁路旅行作家,持有相似的看法。他在今年春节前,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程。由于对爬山充满热情,他在桂林攀登了数座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峰峦。齐栋指出,桂林的喀斯特地形别具一格,站在山顶俯瞰城市,那种独特的体验是无人机所无法比拟的。他进一步表示,桂林是国内旅游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之一,交通便利,物价适中。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作为全球知名的旅游胜地,负责运营桂林市核心景区,包括漓江、两江四湖等地,并负责游客服务的桂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旅游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中披露,2024年公司亏损高达约2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游客接待量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许多受访者认为,桂林旅游公司所遭遇的难题,实质上反映了桂林市旅游业整体发展的困境,这只是一个缩影。
桂林市旅游业近年的口碑呈现出明显的正负两极分化。一方面,众多游客对桂林的自然景观给予了高度评价;然而,另一方面,强制消费、宰客行为、景区过度商业化、配套设施不健全、低价游的乱象等问题频发,这些负面现象严重影响了桂林旅游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经营状况堪忧
4月11日,桂林旅游公司发布了2024年度的财务报告,根据报告中的财务数据,公司上年度的经营业绩并不理想。2024年,桂林旅游的营业总收入约为4.3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5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约为2.04亿元,同比大幅减少1830.7%,由盈利转为亏损;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约为2亿元,同比减少了2625.31%,同样由盈利变为亏损。
桂林旅游公司公布的游客接待量同样显示出下滑态势。在2024年,该公司的接待游客总数达到了568.34万人次,具体来看,其旗下景区,诸如两江四湖、银子岩、贺州温泉、龙胜温泉、丰鱼岩以及资江天门山景区等,合计接待游客量为317.8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52%。
漓江游船客运业务表现不俗,接待游客量达到了75.6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20%;漓江大瀑布饭店同样表现不错,接待游客22.78万人次,同比增长2.89%;然而,旅游汽车公司接待游客量却出现了下滑,为23.46万人次,同比下降了14.72%。
桂林旅游公司做出说明,指出本年度公司利润下滑主要归因于以下几点:首先,区域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加之桂林遭受了罕见的洪水灾害,导致公司接待游客人次为568.34万,较上年同期下降了8.12%;其次,公司营业收入为.51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了7.58%;再者,公司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516万元;最后,公司及其部分子公司在2024年12月31日共同计提了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总计达到了.06万元。
桂林旅游公司并非第一次遭遇亏损困境,根据近年来的财务报告,自2020年起,该公司累积亏损已接近10亿元;在这期间,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尽管2023年有所盈利,但2024年又重新陷入了亏损状态。
劲旅网董事长魏长仁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桂林旅游公司连续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涉及多个方面。首先,公司过去几年所投资的项目在质量和运营能力上存在不足,加之近期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公司资产价值大幅减少。其次,公司旗下的主要景区项目也受到整体消费市场的影响,近年来业绩普遍下滑,亏损情况也有所加剧。
魏长仁指出,桂林旅游公司掌握了桂林市内大部分的核心景区资源,在以往以观光旅游为主导的消费阶段,公司业绩表现优异。然而,近年来,随着消费层次逐渐分明,旅游市场也从观光旅游转向休闲度假旅游,桂林的主要旅游项目未能及时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升级。此外,产品与服务在创新升级方面的力度不够,这限制了桂林旅游业整体的发展。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黄璜研究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指出,桂林作为我国首批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在早期阶段,得益于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仅依靠景区门票收入便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各种新的文化旅游业态层出不穷,单纯依赖观光旅游的模式已经难以维持其发展势头。
黄璜以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西安为案例,西安通过打造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创新的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地打造了新的旅游吸引力。然而,相较之下,桂林的旅游产业经济仍然主要依赖于观光旅游和门票收入,亟需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实现旅游产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黄璜进一步指出,桂林的喀斯特地形虽是关键的旅游吸引力,然而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展,贵州、重庆、云南等地区也纷纷以喀斯特地形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其中一些地方甚至自诩为“小桂林”,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压力持续上升,桂林在传统观光旅游领域的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旅游领域不时出现负面新闻。最近,“游客被村民索要5元停车费”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朱某某涉嫌违规利用承包土地向游客征收停车费,并有不文明辱骂他人的行为。
小红书平台上频繁出现有关桂林旅游乱收费的曝光帖子。用户“凡凡子”抱怨称,在阳朔乘坐出租车时,原本130元的计费却变成了250元。此外,她还透露,在阳朔的荷花池拍照需要额外支付5元,不缴费则不允许拍照;而前往免费的月亮山景点,短短的路程竟然被拦截了四次,有人索要40元带路费,拒绝付费后还遭到了恶言相向的辱骂。帖子中提到,在阳朔以20元人民币为背景的“黄布倒影”景点,热门的拍照点被他人占用,若想拍照还需额外支付20元费用。此外,用户“潇雅小朋友”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指出,在桂林阳朔,若从遇龙河搭乘出租车前往兴坪古镇,连续询问了三辆车,司机们均要求150至200元的价格才肯接单;而在遇龙河竹筏漂流过程中,船夫们会索要小费,一旦收到小费,他们的服务态度便明显好转。该用户不禁感叹:“在阳朔,除了自然风光是真实的,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显得有些虚假。”
即便齐栋对桂林的景有独钟,他仍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桂林的旅游拉客行为十分普遍,尤其在桂林的高铁站和火车站等地,游客刚下车便会被众多销售人员团团围住,推销住宿、包车以及旅游等服务,而且乱收费的情况时有发生。
专家:构建多元化产品结构
众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桂林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面临困境,这一现象与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节奏不协调密切相关。
魏长仁指出,桂林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和阳朔两地。近些年,随着消费层次的分化以及旅游方式从观光转向休闲度假,桂林的主要旅游项目未能跟上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步伐。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提升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尤其是在提供具有更多情感共鸣的沉浸式和体验式产品与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桂林资深导游孙路,拥有超过三十年的从业经验,对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有着更为直观的体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他提到,桂林旅游业近期发展势头不佳,这不仅仅是因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桂林旅游业界长期秉持着守成守旧的观念,由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导致在积极拓展市场以及维护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普遍缺乏足够的积极性。
以桂林火车站为案例,该站直至2023年才在舆论的推动下开始实施出站扶梯的安装项目。在此之前,多年的时间里,大量国内外游客,尤其是老年游客,在进站和上车过程中,不得不亲手搬运沉重的行李,艰难地攀登或下降楼梯,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在扶梯安装之前,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对火车站缺乏扶梯的抱怨之声,有网友发文感叹:“作为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竟在出站时无扶梯可用,这种状况已持续了数年之久。”同时,众多游客也分享了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行李箱艰难爬楼梯的糟糕体验。
宁波的张溪,受社交媒体上桂林亲子景点信息的吸引,于今年3月中旬踏上了桂林之旅。她的整体感受颇佳,然而,她发现桂林在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市场上充斥着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由小摊小贩售卖,这让她失去了购物的兴趣。此外,她还指出,桂林的自然景区污染问题严重,众多河道上垃圾漂浮,环境维护亟需加强。
孙路指出,经过四十余年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现已迈入了一个以高品质、高消费需求以及卓越服务为核心的新时代,然而,桂林在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与环境建设上,却未能与这一趋势同步前进。
他通过举例指出,桂林某些景区在提升游览体验上存在缺陷。比如,不少景区仍未配备无声讲解设备,导游们依赖高音喇叭进行讲解,导致声音互相干扰,产生了不少噪音,严重干扰了游客的游览感受。在漓江游船购票环节,目前依然沿袭着几十年前的传统方式,无论是团体游客还是散客,都必须亲自前往水运中心购买纸质船票,这一做法极为不便。
孙路指出,在桂林积极推进入境旅游的过程中,针对游客的配套设施存在不足之处。游客所入住的酒店以及参观的景区,在标识系统的布置、便利设施的配置以及适老化设计等方面都显得不够周全,而在人性化服务方面,则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在桂林的竹江码头以及磨盘山码头,游客在登船之前必须接受严格的护照查验流程,这一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的出行速度和旅行体验产生了影响。他这样说道。
黄璜指出,桂林的文化旅游若想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减少对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并建立起一个涵盖多领域的文旅融合经济体系。他还强调,桂林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和研学旅游等多元化产品,以此拓宽旅游产品线,确保旅游业的多元化和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