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红黄壤柑橘园生草栽培技术
_应志伟等
在果园的空闲区域,通过种植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豆科以及禾本科植物,实施生草栽培这一土壤管理方法。这一做法对于构建生态果园、推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建设,具有关键性的技术支持作用。生草栽培不仅能够提升柑橘园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还能优化土壤结构,使之更加肥沃、松软、透气;同时,它还有助于改善橘园的生态环境,保护害虫的天敌,进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构建优质的土壤和营造优良的生长条件,生草栽培旨在提升柑橘的产量与品质。
1.丘陵红黄壤柑橘园生草栽培的作用
红黄壤作为我国橘园常见土壤类型之一,其未经改善的特性表现为黏重、酸性和贫瘠。这种土壤酸性较高,缺乏有机质和必要的营养元素,物理性质不佳,结构松散,容易板结,抗侵蚀能力较弱。加之江南地区降雨充沛,这些特性使得丘陵地带的红黄壤柑橘园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衢州市的浙江省内,柑橘种植历史悠久,其果园多位于低矮的山丘地带,土壤类型以红黄壤为主。以往,当地普遍采用清耕法进行土壤管理,然而,这种方法长期使用导致土壤板结、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减少,同时,管理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在农业生产中,生草栽培逐渐成为替代清耕法的新趋势。在丘陵地带的红黄壤柑橘园,实施生草栽培超过三年,其改土效果十分显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肥力得到明显增强。土壤的容重减轻,孔隙度增大,团粒结构良好,从而形成了肥沃、疏松、透气的优质土壤。同时,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也变得丰富多样。在夏秋高温干旱期间,这种栽培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温度、增加湿度,减轻高温干旱带来的压力。而在冬季,它还能提升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土壤冻结。这些都有助于为生产高品质的柑橘果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丘陵红黄壤柑橘园生草栽培技术要点
在进行前期准备阶段,为确保草坪生长良好,必须确保水分、肥料和光照的充足供应。各柑橘园在管理上各有特点。对于幼龄树橘园,要确保充足的光照,同时还要确保水源的充足和排灌系统的完善,以及土壤的及时改良。丘陵地区的红黄壤柑橘园通常沿着等高线开辟梯地(梯地宽度超过2.5米),并在梯地内侧挖掘排水沟。依照每亩橘园需5至7立方米水量的规范,建设蓄水池,并配备滴灌(微喷灌)系统或水肥一体化设备,确保既能在干旱时进行灌溉,又能在涝情时实现排水。采用有机肥料或从周边区域搜集有机物质来改良土壤,这些有机物质涵盖羊粪、牛粪、猪粪、鸡鸭粪、蚕砂、秸秆、砻糠、杂草、稻草、甘蔗渣、菜叶、修剪后的果树枝叶、腐烂的废弃果实、堆肥、厩肥、栏肥以及晒干的河沟塘泥,每亩施用5至10吨,土壤改良效果显著;在施用有机肥料和有机物质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每亩加入100至150千克的生石灰,以此降低土壤酸性,并促进有机物质的发酵腐熟。
成年橘园需优化光照环境:对于种植密度过高的橘园,应进行疏伐,每隔一株或一行进行间移;每亩地保留的橘树数量不宜超过55株。此外,针对枝叶繁茂、树冠密集的成年橘园,应进行大枝修剪,冬季时剪除树冠中上部的直立大枝3至5枝,以改善通风和透光;这样,树冠中下部也能接受到阳光,地面也能获得更多散射光,有利于草的生长。
采用生草种植技术,其中自然生草是指让草类自然繁衍。在树盘区域,地表应保持无草状态,而其他畦面则允许草类生长。在启动自然生草程序之初,需先将杠板归、香附子、田旋花、喜旱莲子草、兔丝子等有害杂草清除干净,同时保留马唐、看麦娘、婆婆纳、繁缕、牛繁缕、荠菜、野薄荷、鸭舌草、铁苋菜、小飞蓬、狗尾草、千金子、早熟禾等有益杂草。当草长至约30厘米时进行割青并覆盖。在土壤肥沃的柑橘园中无需施肥;而对于那些尚未改良、土壤肥力较低的生草空地,则需施肥。施肥时间定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6月下旬割草之后以及9月下旬割草之后,选择雨天,每亩地撒施尿素或三元复合肥3至5千克。夏秋季节高温干旱时,必须进行浇水灌溉。通常情况下,一年内会进行三次刈割,具体时间分别为6月下旬、9月下旬和11月下旬。
人工种植草类时,应挑选那些适应性广、便于人工栽植、根系较浅、植株低矮、生物量丰富、并能有效帮助柑橘防治病虫害的草种。特别是豆科植物,因其具备固氮增肥的特性,更为理想。适合在丘陵地区的红黄壤土壤中种植的草种包括百喜草、藿香蓟、黑麦草、白三叶草、箭筈豌豆、光叶苕子、紫云英、鼠茅草、绿豆、圆叶决明等,还有“浙鲜85”大豆和“浙大622”油菜。在这些草种中,春夏季节播种的有百喜草、藿香蓟、绿豆、白三叶草、圆叶决明以及“浙鲜85”大豆,而秋冬季节播种的则有黑麦草、鼠茅草、紫云英、箭舌豌豆和“浙大622”油菜。人工种植草地主要采用条播和撒播两种方式,其中撒播在农业生产中更为常见。在播种之前,需用旋耕机对土地进行耕翻,深度达到20至30厘米,确保将杠板归、香附子、田旋花等恶性杂草彻底清除。播种的具体量根据不同品种有所区别,例如百喜草每亩地需使用1.5至2千克的草种。不同草种的幼苗培育方法各有不同,例如百喜草需在4月初播种,幼苗期间需注意适量浇水,并选择晴朗天气施用0.2%至0.5%的尿素溶液2至3次,同时要定期铲除恶性杂草;在夏季和秋季高温干旱期间,要进行灌溉以预防干旱,通常一年内进行3次收割,具体时间分别在6月底、9月底和11月底。
割下的青草直接铺在柑橘园地面上,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壤肥力,还能在夏秋季节有效调节园内土壤和空气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湿度;而在冬季,则能提升园内土壤和空气的温度,优化橘园的生态环境。覆盖层的厚度应保持在10至20厘米之间,过薄则效果不理想。首先在树盘周围进行覆盖,若有多余的青草,则可将其延伸至树盘外围。
若周边存在秸秆、食用菌渣、砻糠、甘蔗渣、栏肥以及修剪下来的橘树枝叶,这些均可与青草一同用作生物覆盖材料。然而,在使用前,这些材料需经过适当处理:例如,橘树枝叶、秸秆等需进行粉碎或切割成小段,然后制成球形堆肥,确保充分发酵。橘树上的枝叶、秸秆在切段或粉碎后,若未经发酵便直接覆盖,会因含有大量病菌、虫卵以及杂草种子等有害物质,因此在覆盖之前,必须使用吡虫啉、阿维菌素等杀虫剂,以及多菌灵、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施。另外,在采用生物覆盖材料时,应确保覆盖物与树主干保持10至15厘米的距离,以防树干因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而引发病菌感染或腐烂。
3.丘陵红黄壤柑橘园生草栽培注意事项
柑橘园应避免使用化学除草剂,因为此类药剂可能对土壤生态造成破坏,阻碍柑橘根系与茎叶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果实的产量与品质。转而采用生草栽培模式后,应坚持采用人工或机械割草的方式,坚决不使用化学除草剂。
红黄壤柑橘园在生物覆盖的辅助下,实施了生草栽培技术。青草经过定期修剪后,就地覆盖在土壤表面,待其腐熟后,再将其翻压入园。这一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成分含量,还能优化土壤结构。它将原本“粘、酸、瘦”的红黄壤转化为肥沃、疏松、透气的优质土壤,从而成为培育高品质柑橘的重要保障。
为了防止与橘树争夺水分和养分,杂草在迅速生长的阶段对肥水的需求极大,而橘树的根系主要集中在树盘区域,所以要在树盘范围内避免种植杂草,并采取生物覆盖措施。
为了防止柑橘树的根系出现上浮现象,我们实施了生草栽培和生物覆盖措施,然而,在经过3至5年的实施后,柑橘树的根系可能会上升,这将会降低其耐旱和抗寒的能力。采取防止根系上浮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在将青草翻入园中时,应进行深度翻土,建议深度在30至50厘米之间;其次,在施肥过程中,应采取深施的方式,特别是基肥(即采果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并挖掘大约30厘米深的沟槽进行施入;即便是在设有水肥一体化设施的柑橘园,每年也需施用一次基肥,并且必须确保土壤施肥深度达到大约30厘米。
实施生草栽培有助于病虫害天敌的繁衍,然而,生长期内适宜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条件,同样可能促进某些病虫害的滋生。因此,为了确保生草栽培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必要采用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我们应重视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在化学防治方面,必须确保时机适宜、用量恰当,选用低毒性、高效能且残留量低的农药,以此来增强防治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