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柔地拂过,广袤的田野充满了勃勃生机。靖江市致力于推动农村产业的振兴,大力挖掘“土特产”的潜力,专注于休闲食品、粮油加工、精品水产等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通过延伸、补充和强化产业链,促进“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拓展增值空间,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乡村产业体系,以产业的繁荣为乡村振兴之路添彩生辉。
做强“土特产”,特色产业聚链成势
在这段日子里,坐落于生祠镇七里村的粮食社会化服务中心的烘干加工区域正加紧进行运营相关工作的推进。
靖江市致力于推进粮食深加工产业,并着力培育高品质的大米品牌。其中,“百花港”、“百润丰”、“橼之乡”以及“绘园春”等近十个大米品牌,均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是提高农产品价值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打造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靖江市通过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着力打造以粮油加工物流、休闲食品加工等为代表的“2+N”农业产业链体系,并加速推进大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凭借粮油产业的基础以及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江海联运的航运便利以及北粮南运的集散功能,靖江市成功吸引了道道全、中粮集团、江苏农垦等众多上市公司和央企国企在此设立分支机构,从而推动了“江海联运”粮油产业集群的壮大,并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在转运、储存、加工以及交易等全产业链条上的实力。中粮面业(靖江)有限公司正积极推进90万吨/年小麦加工项目的建设,同时,中粮码头仓储物流项目也在加紧施工进度。此外,靖江市正持续吸引面粉加工企业前来配套投资,以促进全市粮油加工物流产业的整体升级。该市的目标是,力争在年内将粮油加工业的产值提升至20亿元。
研发不含添加剂或防腐剂的休闲食品,借助抖音等电商平台进行直播销售,建设低温保鲜和洁净的生产车间,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并打造大健康休闲食品产业园……以双鱼、骥洋、味巴哥等企业为引领,靖江市的休闲食品产业正加速实现转型升级。今年,靖江市积极推动休闲食品企业加强与“来伊份”、“良品铺子”、“三只松鼠”等知名休闲食品企业的合作,共同打造本地化的生产研发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和线上销售平台,目标是在年内使休闲食品加工业的产值突破50亿元。
融合“农文旅”,和美乡村串景生“金”
踏入靖江市东兴镇的渔业生态产业园,这里融合了鱼、虾、螃蟹和浪花等自然元素,景观小品、口袋公园、路牌等设计新颖,标准化的养殖池塘与“智慧渔场”相映成趣,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独特的景观已成为众多游客的打卡休闲地,清明假期更是对外开放迎接游客。
靖江市依托长江文化底蕴、本土民俗风情、村落独特魅力和田园美景,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众多乡村积极寻求让游客“来得开心、住得舒适、玩得尽兴、带得满意”的体验,顺势而上发展民宿、快捷酒店,向游客大力推广特色农产品,精心打造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旅游场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激发村级集体经济的增收新活力。
东进村位于生祠镇,紧跟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潮流,已陆续打造了七彩荷塘、红色东进纪念馆等旅游景观以及四家民宿。自2024年起,与上海旅行社合作推出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后,村民宿吸引了众多上海游客,当年便为村集体经济增长了40万元,同时也促进了村民就地销售香沙芋、蔬菜、鸡蛋等农产品。
今年春节假期,超过百位的上海游客选择在乡村民宿中度过六日时光,感受浓郁的乡土年节氛围。据东进中心村党委书记张金荣透露,该村正积极吸引上海等地的创业者前来投资发展,计划增设果园、露营地等项目,以拓展旅游产品种类,进而促进村集体及村民的持续增收。
“再来一曲!”“唱得真棒!”春节期间,位于西来镇的赵家村佳林快捷酒店内,一群来自上海的老年游客正欢快地在酒店大堂欢歌跳舞。赵家村逐步引入了温室种植非洲菊、草莓、水蜜桃等项目,成功打造了生态观光农业带,同时也助力了佳林快捷酒店的开业。赵家村的大米和其他特色农产品也找到了新的销售渠道,整个乡村呈现出农业与旅游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局面。
斜桥镇港城夜市成为了乡村游夜经济的亮点。2024年,斜桥镇斜桥村凭借对港城夜市的有效管理和运营,使得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突破500万元大关;而附近的丰宁村和江平村也凭借着这股“夜经济”的势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实现了显著增长。黄圣,斜桥镇党委书记,指出,本年度,斜桥镇将依托“夜市消费核心区”与“内陆农旅融合区”的布局,积极引进并培育一系列涉及食品加工、大健康等领域的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此外,借助“金融赋能”与“数智驱动”的支撑体系,将进一步打造多样化的消费环境,并致力于打造一个“青年友好型”的街区。
注入“青春派”,新农队伍“根深叶茂”
刘苏东,靖江市硕丰草莓种植园的负责人,于3月17日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在盐城开幕之际,提前抵达会场。他专程前来,旨在了解专家所介绍的新品种‘盐莓一号’的口感稳定性。据悉,该品种的平均亩产量约为6000斤,远超目前种植的草莓产量。刘苏东计划在今年8月底试种超过1亩的‘盐莓一号’。
马桥镇三爱村的刘苏东,一位95后的年轻人,已经在草莓种植领域深耕了7年。2018年,其父投资草莓种植却遭遇了亏损,刘苏东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苏州的计算机工程师职位,转而赴省外深造草莓种植技术。学成归来后,她成功试种了超过3亩的草莓。如今,她种植的优质草莓面积已拓展至20亩,因其在早熟草莓种植方面的卓越表现,荣获了江苏省早熟草莓种植能手和泰州市青年农民创业之星的称号。刘苏东通过制作抖音视频来推广草莓基地和草莓采摘的乐趣,同时推出了采摘团购的优惠活动,为草莓产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在靖江市乡村产业振兴的大舞台上,涌现出众多如同刘苏东般的“新农人”。他们活跃在规模化的粮食种植、温室大棚果蔬栽培、农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业的拓展、无人机操作以及直播销售等多个领域,扮演着“主角”和“主演”的角色。这些“新农人”使得智慧农业、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以及生物科技等新兴生产力在靖江这片土地上得以生根发芽。
来自安徽的“80后”李秀涛在靖江乡村从事创业活动已有近十年。他毕业于生物学专业,致力于“垃圾清道夫”黑水虻的开发与利用。2017年,李秀涛带领他的创业团队抵达生祠镇大进村,成功建立了占地面积约90亩的黑水虻养殖场。2019年年末,他选择将黑水虻养殖场搬迁至他乡,并将靖江定位为研发中心。他与南京工业大学的两位博士携手合作,加紧推进黑水虻生物资源提取技术的研发进程。在此过程中,成功研制出了黑水虻蛋白粉、黑水虻蛹壳水溶性壳聚糖粉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如今,靖江生产的含有黑水虻蛋白成分的动物饲料原料年产量已经达到了30吨。
产业日益壮大,乡村焕发新颜,村民生活富裕。众多产业项目构筑起就业的“蓄水池”,为农民拓宽了增收途径。数据显示,2024年,靖江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72亿元,平均每村收入达144万元,较上年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7万元,增长幅度为6.8%。
今年,靖江市计划在产业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力求让80%以上的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同时确保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