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共同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定于2025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办法》的规定,严禁在酒店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等公共场所以及私密空间内安装人脸识别设备。为此,扬子晚报/紫牛报记者对南京部分公共场所进行了实地考察。
【场景1】入住酒店“非必要不刷脸”
3月23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走访了亚朵、全季、怡莱等众多宾馆酒店,调查发现,虽然人脸识别设备依然摆放在酒店前台,但并未实际启用。旅客吴先生提到:“以往入住酒店时,除了要出示身份证件,还需进行人脸识别验证。”酒店方面表示,当下旅客办理入住手续仅需出示身份证,旅客可自主决定是否接受人脸识别服务;若旅客未携带身份证,需通过支付宝扫描“电子身份证”小程序的二维码,完脸识别后方可入住。记者了解到,全季等酒店虽仍配备人脸识别系统,但入住前需提前告知或征得旅客同意,并不强制执行。
上海中联(南京)律师事务所的王云霞主任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透露,《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在酒店客房、公共浴室、公共更衣室以及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地的私密区域内安装人脸识别装置。同时,该法规还进一步阐述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非强制性原则。用户应当积极行使其“知情权”和“拒绝权”,以防止不慎授权导致“刷脸”功能被滥用。
【场景2】“刷脸乘地铁”的人不多
记者抵达地铁二号线的新街口站,发现该站进站口设有六台闸机,其中仅有两台配备了人脸识别系统,并标有“人脸识别通行”的提示;尽管站内客流密集,但乘客们普遍选择通过手机二维码或实体卡片进站,人脸识别闸机几乎无人问津。记者尝试操作人脸识别设备,却遭遇“人脸识别故障”的提示。
上海中联(南京)律师事务所的王云霞主任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公共场所安装人脸识别设备仅限于保障公共安全之需,且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合理设定人脸信息采集范围,同时需设置醒目的提示标志。
【场景3】“不刷脸回不了家”或将根治
方先生居住在城东月牙湖附近的一个小区,他提到,自三年前该小区开始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以来,包括他上小学的儿子在内的家庭成员出入小区及单元门都必须通过刷脸验证。然而,随着儿子的成长,他的脸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不再是之前的稚嫩模样。这导致人脸识别门禁系统频繁无法正确识别他的面部特征,给孩子带来了开门时的困扰。
郭涛,一位知名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网经社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特约评论员,他指出,《办法》明确要求,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系统必须实施数据加密、进行安全审计、实施访问控制、进行授权管理、实施入侵检测以及防御等措施,以确保人脸信息的安全。在处理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面部信息时,必须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并制定相应的专门存储和使用规则。这样,“不刷脸就不能进入小区”等问题便得到了妥善解决。
【场景4】“刷脸刷码”结算自由
在华采天地盒马鲜生超市,记者观察到该超市内运作着三四种不同的监控设施。在自助结账区域,不少顾客仍旧偏好使用刷脸支付。盒马鲜生的负责人指出,超市的公共区域并未强制推行人脸识别系统,顾客所见的摄像头均为商超常规的监控设备。此外,消费者在结账时拥有自主权,可选择刷脸、刷码或其他结算方式。
郭涛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刷脸”支付等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场景泛化和强制使用方面,《办法》确立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自愿原则,并规定,若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实现相同目标或满足同等业务需求,则不得将人脸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身份验证手段。
“出门刷脸”如何找到平衡点?
知名互联网领域的专家、中国电商研究中心的特邀评论员郭涛在接受扬子晚报及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时指出,《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作为一部系统性文件,首次为“人脸信息安全”划定了明确的界限。在个人隐私保护方面,该《办法》切实有效地阻止了个人隐私的非法获取,从而提升了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就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而言,《办法》确立了应用规范,敦促企业及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技术,推动了行业的自我约束,确保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在提升公众信心方面,确保信息安全使公众能够放心地接受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防护、金融等关键领域的应用,为技术的进一步广泛应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在执行阶段,诸多困难接踵而至。首先,私密空间的具体界限难以精确划分;其次,监管措施有限,执行力度也不够,使得相关规定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在技术层面,人脸识别技术亟需不断改进,以减少误识别和伪造识别等问题的发生概率;同时,还需加强合法使用场景下的数据安全防护,防止数据泄露事件的发生。在交通枢纽、边境口岸等特定场所,必须同时考虑安检的速度和公民隐私的保护,妥善处理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协调问题。
王云霞同样持有观点,她指出,“脸”不再仅仅是任意收集的数据,它代表了由法律保护的个人尊严。《办法》的实施,一方面限制了技术发展的边界,另一方面也向公民承诺了对其权利的尊重。展望未来,只有坚守安全防线,人脸识别技术才能切实地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有力工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范晓林 陈哲 实习生 朱秋璇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