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女士在一家综合性商场内向《IT时报》记者透露,她发现无论是商场还是超市,天花板上几乎都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摄像头,而且鲜有标明“采集人脸信息”的警示。她认为,摄像头数量过多,与其担忧人脸识别技术,不如提升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使得摄像头难以轻易识别人脸。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参展、入楼、支付等场景,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为何非得采用“刷脸”方式?今年四月,上海某健身房因要求会员在办理卡时必须授权商家收集人脸数据,甚至男女更衣室内还配备了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储物柜,此举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与投诉。
如今,上海对于滥用人脸识别的情况出手了。“亮剑浦江·2024”针对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明确提出了公共场所应以“不使用人脸识别为准则,仅在必要时使用”的原则,同时在收集数据方面力求总量减少,在存储方面确保数据安全。此外,行动还着重强调了三大原则:即公共安全为前提、依法行事、以及必须对用户进行单独告知。这些原则适用于包括健身房、商场超市、无人售货机、旅游景区、住宅小区在内的众多消费场所。
截至目前,上海地区已有超过600家商场、6300多家酒店、1200多个游泳馆及健身中心,以及2900多个公共厕所等场所,均已完脸识别系统的自查与整改工作。
记者走访 摄像头在做什么?
近期,《IT时报》的记者对若干商场、自动售货机以及便利店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注意到在这些消费场所的上方,摄像头分布密集,几乎覆盖了消费者日常活动的整个空间。那么,这些摄像头究竟有何用途?
仅设有“图像采集区域”标识
地标:南翔印象城 爱琴海购物中心
12月10日,《IT时报》的记者抵达了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一踏入商城入口,便看到了一张显眼的提示牌,上面写着“您已进入视频监控区域”。记者在商城内漫步一圈,发现这样的提示主要分布在进入商城的入口区域。
2020年,据消息透露,上海南翔印象城MEGA购物中心占地34万平方米,荣膺上海单体量最大的购物中心称号。该商场拥有一颗集智慧于一体的“商业大脑”,依托先进技术,顾客的每一项行为都能实现数字化记录。例如,顾客踏入商场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商场能迅速识别顾客身份,并自动登记车辆信息。对于VIP客户,商场还能提供即时服务,或推送专属优惠。
《IT时报》记者对南翔印象城的安保人员进行了采访,这些安保人员透露,商场内安装了具备人脸识别技术的监控设备;然而,他们并未明确指出这些摄像头的具体位置;至于人脸识别后可能采取的行动,他们也表示并不了解。
在南翔印象城内的那家甜品店内,若非细心留意,几乎难以察觉到墙壁上镶嵌着的类似路由器的装置,其外形与安装位置都与常见的摄像头存在显著差异。据店员向《IT时报》的记者透露,该设备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可以记录特定顾客进出店铺的频率,然而关于它能获取消费者哪些具体信息,店员本人却表示并不了解。此外,在摄像头附近并未设置任何相关提示。
《IT时报》的记者在同一天抵达了爱琴海购物中心。在商场外围,每隔数米便可见“图像采集区域”的指示牌,监控摄像头闪烁着蓝色灯光,全方位地进行着监控工作;而在商场内部,除了各店铺内部,客梯区域也安装了不止一个球形摄像头。据一位业内人士向《IT时报》记者透露,这些摄像头具备多种功能,例如人脸识别、火灾防控以及客流计数等。
《IT时报》先前报道,于商场入口及车库电梯处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头,顾客步入商场时,其影像将被捕捉并赋予编号,同时记录下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若顾客再次光临,系统将能识别其为熟客。
在长寿路上的一家巴黎春天店内,仅一楼的接待区就布设了十余个各式各样的监控设备。记者在四周环视一番,并未发现有关“图像捕捉”“视频监视”等字样的标识。谈及这些摄像头的功能,安保人员解释道:“主要是用来观察商场的人流量以及确保安全。”
刷脸支付功能暂停
地标:地铁站自动售货机
过往,刷脸支付技术因其前瞻性而被广泛看好,然而,随着公众对个人生物信息保护意识的增强,关于刷脸支付的安全性、隐私保护以及数据使用透明度等方面的问题逐渐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据悉,大多数支持刷脸支付的设备都是通过绑定消费者的支付宝账户来实现功能的,用户在完成刷脸支付操作时,摄像头会自动启动以识别用户的面部特征。
在上海,今年七月,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公共场所如地铁站、校园、公园等地的自动售货机,出现了过度收集个人资料、诱导消费者使用面部识别支付的现象,这种行为有可能引发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风险。
近期,《IT时报》的记者在多个地铁站,包括通河新村站、长寿路站以及汉中路站等地,对多款不同品牌的自动售货机进行了实地测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自动售货机已经停止了“刷脸支付”这一服务。
汉中路地铁站内,分布着多台UP自动售货机,与邻近的其他品牌售货机相较,UP售货机顶部增设了一枚摄像头。然而,在支付方式上,并未提供刷脸支付功能,仅支持微信、支付宝以及现金支付。“该摄像头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一些购物过程中的争议事件或设备维护情况,例如商品未能正常出货等,以便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售后服务。”《IT时报》记者了解到,UP售货机的客服人员透露,该品牌已推出具备人脸识别支付功能的售货机,不过这类设备在上海的地铁站内尚无法投入使用。
针对部分地铁站内自动售货机出现的违规“刷脸”现象,上海市网信办先前已指导申通地铁公司对全市地铁站内超过1400台无人售货机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整改。在此过程中,共发现829台存在问题的无人售货机,这些设备已被暂停使用刷脸支付功能,待整改措施落实完毕后,将恢复其上线运营。
识别消费者行为动作
地标:无人便利店
无人商店已非罕见之物,顾客只需步入超市,挑选心仪商品,再至自助结账区通过扫描完成支付,这些操作都离不开摄像头的辅助。
陕西北路上那家便利蜂的店铺规模并不大,面积仅有几十平方米,其内部布局与一般的便利店相差无几,同样配备了收银台和收银人员。抬头望去,便利蜂店内安装了众多摄像头,角度各异,数量多达二十余个。记者在店外并未发现有关监控的任何提示标识,然而在店内一处货架上,却醒目地挂着一个“24小时监控区域”的警示牌。
便利蜂的员工向《IT时报》的记者透露,店内始终有店员在岗,然而主要依赖顾客自行结账,店员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帮助,他们偶尔也会短暂离岗。“店内主要依靠摄像头监控情况,以及识别顾客的行为,因为店员不可能始终关注顾客。”然而,关于摄像头是否能够识别人脸,该店员表示自己并不了解。
此前,《IT时报》的记者曾实地探访了位于龙耀路上的罗森无人便利店。店内天花板上安装的360度全方位摄像头并非用于人脸监控,而是用来捕捉顾客的动作和姿态。这种技术类似于多模态大模型中的视觉识别功能,但在后台显示时,它采用的是更为简化的火柴人图形。即便商品被遮挡,依然能够通过分析消费者行走、驻足、取拿或放置商品的动作,判断消费者是否进行购物消费;即便有多人同时进入店铺,也能实现精确的识别。
记者分析 让被滥用的技术回归正途
在此次专项行动开展之前,反对滥用人脸识别的趋势已经显现。例如,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时,众多旅客已养成“刷脸”的习惯,然而上海已明令禁止对已出示有效身份证件的旅客实施“强制刷脸”验证。入住时,旅客只需出示订单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便可顺利完成入住,无需进行人脸核验步骤。上海现正对公共场所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实施严格规定,强调其“系公共安全之必需”、“有法可依”以及“需单独告知”三大准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脸识别设备随意部署的现状。
一问:
“公共场所”的定义是什么?
此次专项行动主要聚焦公共场所,如何理解“公共场所”?
徐延轩律师,京师律师事务所的一员,向《IT时报》的记者透露,目前尚无对“公共场所”的明确界定。《刑法》中对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罪行,虽对公共场所进行了一定列举,诸如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商场、公园、影剧院、展览会、运动场等,然而,这些场所并非公共场所的全部范畴。徐延轩认为,公共场所可以概括为那些开放且对非特定人员开放的活跃空间;例如,一个开放的办公产业园可以归类为公共场所;相反,若是一个单位的私人办公区域,则可能无法被认定为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的定义相对繁复,包含了众多不同的场所,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安装摄像头这一行为尤为常见。为此,国家网信办于2023年颁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该文件可作为相关场景下的参考依据之一。
赛博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施东奇向《IT时报》的记者透露,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为了保障公共安全,安装摄像头是允许的。然而,必须设立醒目的标识来告知公众。同时,负责安装、使用和运营维护摄像头的单位必须遵守保密规定。此外,他们还需确保所收集的人脸信息仅限于维护公共安全,绝不能用于市场营销分析或其他用途。对于位于街角的店铺,若为了保障该区域的安全而安装监控设备,理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同时,还需对监控信息的收集范围进行严格限制,确保不会无意中捕捉到过往行人的面部资料。
二问:
贴了告示就可以采集人脸吗?
《IT时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观察到,公共场所普遍安装有监控摄像头,这一现象已是不容置疑,然而,这些监控设备是否真的都是必不可少的呢?
何谓必需?徐延轩认为,若人脸识别技术存在替代方案,诸如商场客流计数或小区门禁系统等,便应优先考虑其他技术。他强调,仅告知用户信息尚不足够,还需征得他们的明确同意。
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何渊指出,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必须首先确保其合法性,这包括获得个人的同意或是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具体来说,合法性的依据需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13条中寻找,目前主要存在两种依据:一是通过告知并取得公民的同意;二是基于公共安全的考虑,例如在高铁站乘车时进行人脸识别,这种情况下无需个人同意,因为铁路部门是在执行其基于公共安全的法定职责。
上海此次倡导“以不使用人脸识别为常态、以使用人脸识别为特殊情况”,旨在应对当前消费环境中人脸识别技术的强制、被动和随意使用现象,以维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不使用人脸识别为常态”并非指完全禁止使用人脸识别验证技术,而是强调在存在其他可行替代方案的情况下,不得强迫或诱导用户进行人脸识别。
三问:
撤销后个人信息应如何处理?
商家对个人面部信息的过度搜集和不恰当使用,曾经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深层次担忧。
在监管不力的背景下,众多商家为了营销推广,私自于店面、购物中心乃至公共场所部署人脸识别系统,未征得消费者同意便搜集其面部特征数据,这些数据被用于定制化推荐、客户形象塑造、会员身份验证以及行为监控等多个方面。
在严厉打击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背景下,一旦该服务被叫停,对于先前收集的人脸信息处理方式应如何确定?施东奇指出,依据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一旦停止提供人脸识别服务,相关方必须在15个工作日内清除人脸识别数据,并确保其无法恢复。鉴于此,在相关场所撤除人脸识别设备后,运营维护方应立即着手删除存储的人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