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电视机几乎快要成为年轻人眼里的古董家电了。
除了那每年一次的“例行公事”——观看春晚直播需要打开电视,即便那些习惯在饭后来电视消磨时光的中年男士,也最终在电视节目的背景音乐中沉沉睡去。
然而,却存在这样一档节目,它不仅让家中电视重拾往昔遥控器被抢的辉煌,更让那些通常无法坚持看到电视剧结束的父亲,全程保持高度专注,宛如熬夜时的你一般。
对这节目无感的人,很难理解这种中蛊一般的热情。
待他们同样被这个节目的吸引力所征服,那份真挚的情感流露,同样不逊色于那些追随节目长达数十年的忠实粉丝。
这个让人沉迷其中的节目,通常可以在各地方电视台、体育频道上看到,它就是——斗地主。
尽管在众多年轻人心中,斗地主节目似乎鲜有人问津,几乎毫无存在感,然而对于那些忠实的观众而言,这些节目却如同每日必备的饮食,不可或缺。
在一场节目举办的非正式记者招待会上,当郭麒麟被问及他希望管理哪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时,他特意提到了北京体育的《欢乐二打一》,并且郑重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那就是他渴望经营一家斗地主俱乐部。
众多体育迷感到困惑,因为这项并非典型的体育比赛——斗地主,竟然堂而皇之地在众多体育频道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收视率之高,甚至超过了足球、篮球等众多世界级赛事。
由于对江苏体育休闲频道频繁播放“掼蛋”节目感到不悦,一些球迷特意赠予了他们一面“锦旗”。
北京体育频道的解说嘉宾马重阳,曾于数年前对粉丝所提出的请求作出回应——
“少播二打一(北京体育频道斗地主节目名称),多放nba。”
他坦言,在北京地区,观看扑克节目的观众数量几乎达到了一场NBA比赛观众数的十倍。
即便这项数据仅能反映北京地区某个频道的状况,其结果依旧令人感到震撼。
终究,众多网民对于斗地主的认知,依旧停留在“春节期间与亲朋好友消磨时光”的层面。
面对在全国各大卫视遍地开花的斗地主类节目,更是有人直言——
“为什么要上帝视角看人打牌,自己拿手机开一局不是更好吗?”
然而,实际情况是,斗地主节目早已从中年人专属的娱乐活动,转变成了众多家庭餐桌上的必备佳肴。
其重要性之高,以至于电视中接连不断的“炸弹”声都难以入耳,手中的馒头和米饭也变得不再美味。
这档节目不仅适合父母、祖父母一同观看,而且在邻里间广受欢迎,因此,能够被选中参赛所带来的满足感,简直可以与在小区举办的乒乓球比赛中夺得冠军相媲美。
一位正在上初中的网友,曾在当地电视台播出的斗地主节目中,意外地看到了自己的数学老师。
尽管这位老师在第一轮出牌时过于谨慎,遭到了对方猛烈的攻势,但他依然无损于在家长群体中建立起一段传奇般的传说。
该节目深受中老年人喜爱,许多年轻人亦从中领悟到一条取悦自己父母和伴侣父母的方法。
初次拜访岳父家的年轻人,无需过多华丽的言辞,只需诚心诚意地陪伴老人观看斗地主游戏,并适时地发表一些独到而精彩的评论,便能迅速赢得长辈们的认可和赞赏。
也有不少年轻女性怀揣梦想,决心投身播音与主持领域,进入地方电视台工作,担任斗地主节目的主持人,从而在众多中老年观众心中,成为了最有前途的年轻人之一。
尽管众多忠实观众对这档节目狂热至极,然而,无法领略其魅力的人却为数不少。
若你往昔也曾遭受过家人对个人兴趣的冷嘲热讽之苦,那么现在身份转变,或许更能深刻感受到,在这家中,唯有父亲一人独钟斗地主节目的那份寂寞。
这类节目通常在晚上时段之前播出,众多男性在进餐的同时观看打牌节目,这成为了他们日常中最充满危险却又倍感幸福的时光。
在节目中,我需得细心聆听解说员的详细阐述,同时还得应对家人在餐桌上突然提出的无关话题。
稍有不慎,你可能会得到妈妈“魂飞魄散”的严厉指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你不能再吃”与“我看一会儿电视又怎么了”的激烈争吵。
若这场激战能幸运地与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同时上演,至少能让他们在失意与兴奋之间寻得些许心理慰藉。
若某日承受着被逐出家园的巨大压力,却目睹了一场让门外汉直言“糟糕”的棋局,那无疑是身心俱受重创的时刻。
更不用说,当家中另一位重要成员——你的母亲——对这个节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
这起由节目引发的家族冲突之火,终于蔓延至你这位旁观者的领域。
你不仅需忍受他们整场赛事中“唉,这下完了”“真是太遗憾了”“这究竟是什么东西”“那还不如我”的惊叹与侮辱,还要与他们共进一餐。
甚至还可能因为你妈入戏太深,气到丧失家务能力而吃不上饭。
然而,对于他们早已在愤怒的狂潮中失去了所有理智判断的你爸你妈而言,不论是试图劝他们保持冷静,还是对他们真挚的情感表示轻蔑,都可能加剧他们的怒火。
若败北便投身其中,待你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纷争中逐渐成为斗地主节目粉丝团体的一员,便意味着你与你父母真正实现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理想境界”。
无需对这节目的吸引力感到意外,其内在的竞技特性早已在观众心中种下了真挚情感的种子。
线下玩斗地主时,熟人之间相互戏耍,目的是为了逗乐和娱乐,而一旦这款游戏搬上了屏幕,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看者,对胜负的渴望都会急剧上升。
某些电视台会为节目制定独特的竞赛规则,诸如淘汰制、积分制、擂台制等。
起初,场面热闹非凡,仿佛是大年三十全村人都在打麻将,那种刺激感油然而生;接着,各路神仙选手依次亮相,电视上的面孔频繁更换,每一天都换新面孔,其精彩程度简直可以和连续剧相媲美。
某些节目中,甚至会有专为那些屡战屡胜的顶级选手设立一个赛季的“全明星赛事”。
在这场犹如神仙般高手对决的赛事中,一旦稍有判断上的差错,那些费尽心思树立起来的卓越形象便会瞬间崩塌。
前一秒,他还是父母夸赞的“打牌十年所遇最强者”,而下一秒,他已沦为村中张大爷即便闭眼也能战胜的对手。
当一位选手巧妙地投掷出一颗既狡猾又精彩的烟雾弹时,那些旁观者清的观众既期待着精彩的表现,又忍不住为那位毫无察觉的对手担忧,心中不禁为对方捏了一把汗。
每当目睹心仪的选手遭遇败绩,他们往往情绪激动,忍不住拍胸跺足,以至于一整天都感到胸闷、头痛、胃胀,难以平复。
某些采用淘汰赛制的节目会向参赛者发放一定量的奖金,而若选手能够持续占据“擂主”之位,奖金便会随着连续的胜利而逐渐实现翻倍增长。
观众在为“胜利→赢得奖金”的诱惑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因奖金数额的持续攀升而对参赛者们的命运感到担忧。
事实表明,在物质诱惑日益增强的当下,很少有人能像面对欢乐豆那样,保持冷静的判断力。
有位网友的亲爹曾经有幸见证过一位守擂半月有余的斗地主大佬。
目睹对方顺利领取了那笔万元奖金,他兴奋得几乎要失去意识,双臂颤抖得甚至超过了颁发奖项的主持人。
观众们普遍怀有羡慕之情,这是最直观的情感表达;而大多数人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渴望成为他们的愿望。
你以为你的父母、祖父母只是将这个节目当作消磨时光的休闲方式,然而实际上,他们或许将每一场赛事都视为投入战场前的实战演练。
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选手,首先会被爹妈们分成三六九等——
成功逆袭的、擅长团队协作的、智慧出牌的、心态平和的、单枪匹马扭转败局的……
对那些频繁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排列组合技巧的选手,他们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面对那些手握好牌却打得糟糕的团队,他们则不禁摇头感慨。
节目一期不落地播出,观众观看比赛时特别专注,因此对哪些选手参加过多少次节目,都能一一列举出来。
然而,那些在屏幕内外相互怜惜的情节,通常只属于那些技术高超的强者。
那些技术不够出色的运动员,常常会遭遇屏幕前那些目光锐利的“预备队员”们理所当然的轻视。
他们要么在镜头前对操作失误的人破口大骂,要么在边缘挣扎时不断咒骂,一旦有人陷入对手的圈套、错过了扭转局面的良机,便会痛心疾首。
要么是坐在电视前评头论足,内心渴望能亲临赛场,于激情澎湃的选手身旁大声呼喊:“清醒些,别迷失了方向。”
在斗地主原教旨主义者眼里,输掉一场比赛并不可耻。
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那些将斗地主视为一种刻板遵循运气原则的游戏,他们深信只要手握大小王和三连炸,便能所向无敌的“原始型玩家”。
他们欣赏把扑克牌玩成围棋那样明争暗斗式的智力博弈。
以大牌压制地主的小牌、遇到能组成顺子的机会就别单独出牌、面对对手的炸弹时尽量勇敢应对……这些都是最基础的战略技巧。
真正的高手不仅能够凭借记牌和算牌的技巧来推断地主手中的底牌,而且他们还能运用心理战术和迷惑战术等高级策略。
经过一番观看,电视机前的男女观众们情绪高涨,激动不已,甚至渴望立刻拿起电话,与节目组联系,寻求结为兄弟的机会。
每打完一把,资深观众们必以“业内专家”自居。
对于他们来说,复盘战局才是整个观战环节的灵魂所在。
对于输掉比赛的一方,有时会流露出同情之情,并且郑重其事地分析他们在这场比赛中未能战胜对手的根本原因。
对胜利者给予高度赞扬,好似自己的关注同样助力了他们的成功。
他们心中怀揣着参加比赛的最终愿望,不懈地探究对手的弱点、刻苦磨炼技能,以期在某一天,在电视屏幕上展现出超越其他选手的卓越实力。
@七颗青柠啦
不论是观摩电视节目中选手的操作进行理论探讨,亦或是赛后真情流露地回顾总结经验。
最终真正把吹牛变成实际行动的人寥寥无几。
不论是对着电视屏幕中表现不尽如人意的选手评头论足,还是遇到技艺高超的选手便心生自豪,他们的愤怒与喜悦都是真真切切的情感。
丰富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观赏斗地主赛事时,观众不仅会在选手们时而精彩时而令人困惑的操作中经历心跳加速的体验,而且,发表一些无需负责的言论也成为了他们的基本需求。
终究,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之后,唯有那些早已洞悉一切的观众,才能如此坦然自若地评头论足吧?
所以,你们家乡的电视台也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打牌节目吗?
欢迎在评论区提名讨论,和网友一起切磋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