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披着“导师”外衣的吸血鬼
一、真实故事:朋友圈里的“成功学大师”
我有五个账户,每日带领大家进行电商平台刷单操作,月入过万并非难事。2024年3月,河北保定的年轻人小李在抖音上看到了这样的短视频,当时他正因失业而感到焦虑不安。视频中,一位身着西装、手持红酒杯的“陈老师”背景是一整面墙的奢侈品展示柜。评论区全是感谢“陈老师”带领他们赚钱的留言,甚至有人晒出了支付宝到账的截图。
小李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很快便被邀请加入了“XX商学院VIP群”。群公告上写着:“每日名额有限,有意加入者请私下联系导师”。在支付了888元的“学习费用”之后,对方发送了一个名为“#源”的应用程序下载链接,并宣称这是内部专属的交流平台。最初的三天里,小李确实通过为淘宝店铺刷好评的方式赚取了328元。第四日,陈老师私下与他沟通:“目前有一笔大额订单,投入五万元可返还八千元,但名额十分有限。”小李咬紧牙关,决定贷款进行投资。然而,当晚该APP突然出现故障,所有的“老师”都神秘消失了。
此案例并非凭空捏造,实为2024年公安部对外公布的12个典型诈骗案例之一。在这些案件中,诈骗分子通过巧妙编排的三幕戏码,不断从无辜民众手中掠夺辛苦所得的金钱。
朋友圈中频繁展示的豪车豪宅短视频,其背后配文宣称“今日又助学员赚取了X万元”。然而,这些视频内容实则多为盗用网络图片,更有甚者,仅用半天时间便租下别墅进行拍摄。
第二幕中,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评论区中的晒单截图实际上是由P图软件制作出来的。而且,一些犯罪团伙不惜重金雇佣他人充当托儿。一名被捕的诈骗犯透露:“我们向这些水军发放了统一的台词模板,并要求他们必须包含具体的金额,例如使用‘刚刚赚了5860元’这样的精确数字,以此来增加真实感。”
第三幕中,骗子采取温水煮青蛙的策略,起初只给予受害者几十元的诱惑,随后以“大项目需验证资金”“缴纳保证金”等借口,逐步提高要求。待受害者察觉到不对劲时,骗子早已将资金通过虚拟货币、游戏货币等途径洗劫一空。
二、解剖“教人赚钱”产业链的三大毒瘤
假大空的“财富密码”
这些不法分子惯用的推销伎俩包括:“只需跟随我的指导,即便是愚笨之人也能轻松盈利”“你的贫困源于未能找到正确的途径”。然而,他们故意避而不谈以下三个关键事实:
所有合法的盈利途径均需付出辛勤努力或承担一定风险。所谓的“轻松赚钱”项目,实则多属一种变相的庞氏骗局。以某“区块链投资”为例,其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将新加入者的资金用于向早期投资者支付利息。
那些能带来丰厚利润的行业普遍面临竞争的障碍。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人宣称“零门槛投身电商,月入可达十万”,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是开设淘宝店铺,也需要缴纳一定的保证金。
正规企业是不会收取所谓的“教学费”的。在2024年,浙江警方破获了一起培训贷诈骗案,其中骗子打着“包教包会”的旗号,诱使学员贷款来支付所谓的学费,结果连最基础的PS课程都未能教授完毕。
精心设计的心理操控术
我曾走访过反诈中心,民警总结出这类骗局的“五步洗脑法”:
通过制造焦虑情绪,诸如“35岁仍未存钱?若不及时调整,恐怕为时已晚!”这类话语直击中年人的心理痛点。
第二步:编造出虚假的期望,出示伪造的转账凭证,声称“我的这套方法适用于每一个人”。受害者们回忆道:“看到连家庭主妇都能每月赚取上万元,便认为自己也能做到。”
第三步,骗子会自封诸多虚假头衔,诸如“XX商学院的创立者”、“十年金融领域的操盘高手”。然而,实际上,这些机构并未能查到它们的注册资料。
在第四阶段,实施饥饿策略,诸如“今日仅剩最后三个席位”、“错过就得等待半年”。在警方查获的诈骗用语样本中,此类制造紧迫感的表述出现频率极高。
第五步是切断信息源,教导学员需“全神贯注地动手实践,切勿上网查阅资料”。一位上当受骗的大妈感慨道:“老师告诫我们若不遵照他的指导行事,便会招致经济损失,以至于我连女儿的来电都不敢接听。”
与时俱进的科技外衣
现在的诈骗团伙比正规公司更懂互联网:
虚拟号码搭配境外服务器,通过改号软件伪装成本地来电,而收款账户则全部是购入的非法黑卡。
在2024年揭露的“AI导师”诈骗事件中,不法分子运用了深度伪造技术制作了教学视频,其制作之精良甚至达到了连瞳孔中的反光都毫无瑕疵的地步。
资金清洗的产业链中,存在专门的团伙利用虚拟货币、赌场、网络直播打赏等途径进行非法洗钱活动。例如,广东警方曾经追踪到一笔高达20万元的赃款,该笔资金在短短24小时内便被分割成了586笔游戏点卡消费。
三、为什么总有人前赴后继上当?
反诈民警总结出三类高危人群:
信息茧房里的“赌徒”
某大学的研究表明,日均观看短视频时长超过3小时的人群,其受骗的可能性是常人的4.2倍。算法持续推荐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导致人们误以为“别人能成功,我也能”。那些焦虑不安,急于求成的人,如同病急乱投医一般。
在2024年失业率达到顶峰时,虚假招聘诈骗案件的数量同比激增了73%。有一位单身母亲为了支付孩子的学费,尽管她深知这可能是一场骗局,却依然冒险一试:“万一这是个真的机会呢?”那些与社会逐渐脱节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在河北省的一个乡村,有六成的电信诈骗受害者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由于他们无法识别英文验证码,难以辨别应用程序的真假,因此他们最易被“国家扶贫项目”等虚假宣传所迷惑。
四、撕开画皮的六把“照妖镜”
那些主动与你私下交流的所谓“贵人”,绝大多数都是骗子。真正掌握赚钱途径的人往往默默无闻地赚取财富,谁会四处寻找陌生人来分享自己的成果?请牢记这个道理:“在街头偶遇的所谓师傅,往往是为了收取学费而来。”在转账之前,先问问自己:“如果这个方法真的能带来收益,银行为何不自己去操作?”“他若每月收入高达百万,为何不雇佣他人而是亲自指导我?”进行三项核实:
天眼查企业信息(骗子公司通常注册不满半年)
工信部APP备案(非法软件查不到备案号)
国家反诈中心推出的应用程序(具备识别高达99%诈骗网址的功能)提醒大家,要严守“七不碰”原则,保护好个人财务安全。
不缴纳会员费用、不参与垫资刷单、不进行转账验证、不共享屏幕信息、不泄露验证码、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相信所谓的“安全账户”,对任何“紧急状态”保持警惕。公安、检察院和法院不会通过电话进行案件处理,电商平台不会私下进行退款,银行也不会索要密码。遇到催促过急的操作,应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110报警。深圳的一位反诈志愿者曾精辟地指出:“你追求的是他的利息,而他觊觎的是你的本金。”永远不要用全部身家赌一个陌生人的良心。”
结语:这些网络上的所谓“活雷锋”,揭开伪装后实则暴露出吃人血肉的魔鬼本质。他们所交易的并非财富的奥秘,而是人性的软肋。请牢记这两句话:真正的财富需要我们辛勤劳动去创造,而那些从天而降的馅饼,无不隐藏着诱人的鱼钩。
若下次有幸目睹“大师”们的演出,不妨轻蔑地一笑:“如此卖力演出,奥斯卡难道不该给你一座小金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