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正值内蒙古呼和浩特进入雨季。雨水滋养着土地,然而,这也使得马铃薯病害的风险随之上升。此时,马铃薯的病害问题将直接对产量造成影响。
7月29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举办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研讨会和现场观摩活动中,专家们对当地马铃薯产业面临的种子资源匮乏、繁殖费用高昂、水资源和肥料配置不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他们回顾了近年来的成功经验,旨在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向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研讨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马铃薯遗传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李广存研究员,对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若干优势单位协作,围绕马铃薯产业的核心问题,所进行的华北地区节水高效技术整合与展示、西南地区高产高效技术整合与展示、中原地区高效设施栽培技术整合与展示的研究与推广活动及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
植物的生长状况受到众多基因的共同调控,马铃薯领域的专家能够借助基因检测技术,明确哪些基因在起作用以及它们各自的影响力。随后,他们运用分子技术,如辅助选择和聚合结合常规育种方法,将观察到的表型特征与不易察觉的基因型相融合,以此加速育种过程,提升育种的整体效率。
刘建刚,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研究室主任,近年来持续在思考一个议题:如何在降低体重和水分的同时,提升马铃薯中的淀粉比例。近几年来,该团队致力于马铃薯的绿色、智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们深入分析了马铃薯高产高效群体生长的水肥需求规律,并据此提出了“三段式”群体生长调控方法。此外,他们还与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相结合,显著提升了马铃薯种植的经济效益。
在会议中,我们参观了位于呼和浩特市武川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基地,该基地集中呈现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稳定供应保障所承担的“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的多项集成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对优异种质资源的评价、筛选、创制及利用,绿色、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培育,水肥的高效利用技术,以及病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此外,还包括了主食化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这些核心技术共同构建了马铃薯的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与传统的滴灌方式相比,该模式实现了亩均节水10%、节肥15%、增效10%,并使得亩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马铃薯创新团队成功培育出了51个马铃薯新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近1亿亩。在本次会议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创新团队推出的早熟优质鲜食新品种中薯早35得到了集中展示,其具有优良的外观、上乘的口感、良好的抗退化能力和适应贫瘠土壤的能力;此外,还在其他基地展示了早熟淀粉加工品种中薯早39,该品种产量丰富,淀粉含量高达16%-17%;还有中晚熟鲜食品种中薯24,它具备抗旱和耐贫瘠的特性;以及中晚熟淀粉加工品种中薯49,该品种同样产量高,抗病性强,且淀粉含量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副所长张圣平强调,该所将竭尽全力,为马铃薯团队提供优越的保障,以促进他们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同,进而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实现绿色、高质量的发展,并增强其稳定供应的能力。此举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我国从马铃薯生产大国迈向马铃薯生产强国。
本次研讨观摩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承办,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呼和浩特市农牧局共同参与。此外,来自全国马铃薯产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马铃薯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示范应用项目的负责人和有关单位代表,共计120余人出席了此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