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关于“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将无法用于商业收款”的消息迅速成为热门话题,这一变化同样引起了公众对于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扫码支付方式的关注。
这些传闻起始于中国人民银行于10月13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强化支付终端及其相关业务管理的通告》(编号银发〔2021〕259号),其中对条码支付终端和相关业务作出了具体规定。该新规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对于那些明显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人,收款条码服务提供商需向其提供专属的商户收款码,并需依照特约商户的相关管理规范进行操作;同时,严禁利用个人收款码为这些个人提供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收款服务。
为何对个人收款条码实施强化管理?央行在发布相关通知时明确表示,近期赌博团伙通过租赁或购置个人收款条码,构建所谓的“跑分平台”以转移赌资的现象愈发严重,这不仅扰乱了条码支付业务的正常秩序,还损害了广大公众的利益。因此,对个人收款条码实施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既及时又十分必要。针对那些展现出显著经营特点的个人收款码使用者,应按照特约商户的规范进行管理,这一举措旨在防止消费交易通过转账方式处理,从而避免交易信息出现失真,以及风险监测功能失效。
规范个人收款条码
需留意的是,新出台的央行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个人使用的收款条码支付,而非商户所使用的收款条码。
个人收款码在“路边摊”等小商贩处较为常见,它与商户收款码不同,不接受信用卡、花呗等支付方式,仅能用于接收借记卡支付和账户余额的转账。
在申请过程中,个人无需注册成为商户,只需在微信或支付宝APP中进行申请,便能够下载到收款二维码图片,打印后即可投入使用。
《通知》对个人收款条码的新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针对那些展现出明显经营属性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应参照特约商户的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其次,需为这些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最终,此举旨在提高对个人经营者的收款服务品质。
第二点规定,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不得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方式。在确实有需要的情况下,将实施白名单制度进行管理。此措施旨在防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非法出售、出租或出借,从而避免被用于构建线上赌博活动的充值渠道。
三是需按照个人静态收款条码的相关规定,对通过截图、下载等手段保存的个人动态收款条码进行操作,目的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个人动态收款条码来规避政策的相关要求。
四是需严格设定个人静态收款码的准入门槛及数量、规定其有效期限、使用频率以及交易额度,以防止白名单被不当使用所带来的风险。
两个待明确的细节
上述关于规范个人收款码的四项新规定可归纳为两大要点:首先,对于那些展现出明显经营性质的个人收款条码使用者,应参照特约商户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其次,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在原则上不得用于远程的非面对面收款,只有在必要时,方可通过白名单制度进行特殊处理。当前引起广泛讨论的“微信和支付宝个人收款码将不得用于商业收款”一事,主要涉及的是第一条规定。
实际上,《通知》发布之后,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在密切关注并期待了解关于如何界定“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的详细标准,以及个人收款码如何转变为适用于商户经营活动的收款码的具体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先前明确指出,为保障个人收款码相关规范得到切实执行,并实现业务的平稳过渡,《通知》特设了过渡阶段,并规定支付服务提供方需全面深入地评估客户的常规支付需求,进而制定相应的配套服务方案。
央行指出,在个人经营者和小微商户与收单机构共同完成商户入网流程后,收单机构需依据商户服务规范提供支付服务,并依照规定建立商户与收单结算账户等相关信息的对应联系,这样做有利于从根本层面预防外包机构资金挪用、大商户“二清”等风险,同时也有利于更有效地保障个人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的资金安全及服务感受。
央行为何要规范个人收款码
在10月发布的《通知》中,央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阐述了规范个人收款条码的缘由。
金融监管部门认为,近段时间,个人收款条码已被普遍应用,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地摊经济的资金流转速度。然而,这种应用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一些机构通过个人收款码进行转账,处理了众多涉及生产经营和生活消费的交易,这不仅模糊了交易的本质,使得交易数据失真,进而影响了风险监控的成效,同时也对利用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提供增值帮助造成了不利影响。某些不法分子借助“跑分平台”,以丰厚的回报为诱饵,吸引了众多人员采用个人静态收款码与赌客进行“点对点”的线上资金转移,并将赌资分散隐藏在众多常规交易之中,这种行为扰乱了条码支付业务的正常秩序,同时也削弱了涉赌资金链追踪机制的效能。
新规定的颁布,同时也引起了对实际个体经营者的成本增加可能带来的担忧。
显而易见,就费用而言,个人收款码免收任何手续费,将款项提取至银行卡仅需支付0.1%的费率,相比之下,商户收款码通常需承担0.3%至0.6%的服务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