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改下古诗词比重增加,探究诗词鼎盛于唐宋的原因

2025-07-08
来源:万象资讯

当前,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古诗词的比重显著提升。在学习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许多人不禁产生疑问,为何诗词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唐宋年间,朝廷在科举选拔中极为推崇诗词,大量设置相关题目,这对唐诗宋词的广泛流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言:“有人问:‘为何唐诗能超越我们这一朝?’严羽回答:‘因为唐朝以诗作为选拔士人的标准,所以出现了许多专注于诗歌的学者,而我们的诗歌之所以不如他们,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学术氛围。’”这番话意味着,唐朝诗歌的空前繁荣与科举考试紧密相连。

唐代科举考试注重诗文,这一特点激励了众多学子潜心研读诗书,进而推动了唐诗的兴盛与繁荣,涌现出众多诗人。闻一多先生曾言“唐代乃诗之国度”,此言非虚。在《全唐诗》中,收录了众多诗作,作者逾2200位。

唐诗技艺精湛,并且能够与音乐完美结合,但过分的节奏规整,时间一长,会让人们感到单调乏味。为了便于吟唱,诗人打破了部分传统规则,从而诞生了词这一文学形式。

诗的起源与发展史简介_唐宋诗词盛行原因_科举考试与诗词发展

宋词不以“作”命名,而是称作“填”词,这源于其必须遵循严格的声律规范,与散文的随意抒发形成鲜明对比。词,又称曲子或长短句,便于吟唱,其风格主要继承了汉、魏时期的乐府传统。词通常分为两段,称作上下片或上下阕。其中,“片”指的是遍数,“阕”则意味着终结。一曲结束后,再续一曲,便构成了双调。若超过两片或两阕,则称为三叠或四叠,亦称作长调。

《全宋词》的编纂时间晚于《全唐诗》。在宋代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里,人们共搜集到了大约两万首词作。两宋时期的词人数量达到了一千三百三十余人,他们所常用的词牌种类超过了百种。在宋熙宁年间,即1068年至1077年之间,为了选拔技艺人才,特别设立了词科,该词科涵盖了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以及词学科等多个类别。

唐宋诗词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因为朝廷的推崇,更在于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大众对吟咏诗词情有独钟。

“旗亭画壁”一节讲述了一段故事。在唐玄宗开元时期,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位才子相约至长安平康坊的酒楼畅饮。他们进行了一场赌局,比拼哪位诗人的诗作被歌女吟咏得更多。

诗的起源与发展史简介_科举考试与诗词发展_唐宋诗词盛行原因

第一位歌女率先吟唱:“江水寒雨连绵,夜幕降临,孤舟驶入吴地;拂晓时分,送别友人,楚山显得格外孤寂。”她所唱的是王昌龄所作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随即用手指在墙上勾勒出一幅图景,并说道:“这是一首我创作的绝妙七言绝句。”

第二位歌女吟唱道:“启箱泪湿心胸,眼前浮现你前日的信。”此乃高适所作的《哭单父梁九少府》。高适亦在墙上勾勒了一幅,言道:“我的绝句亦添一韵。”

第三位歌女登台献艺:“拂尘清扫,金銮殿敞开,手持团扇,暂且徘徊。”这句歌词出自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一边伸手在墙上描绘,一边说道:“我已经完成了两首诗。”

王之涣身为当时资历深厚的诗人,却意外地发现他的诗作竟未被歌女们传唱,这让他面上有些挂不住,显得颇为尴尬。于是,他指着其中最为出众的一位歌女,说道:“待她演唱之际,若非我之诗作,我便心甘情愿地承认输给她们,愿意向她们二人请教。”

那位女子开口吟唱,歌声中流淌着:“黄河之水奔腾而上,仿佛融入了白云之间,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万仞高山之巅。”这正是王之涣所作的《凉州词》。三位诗人顿时心情愉悦,欢声笑语,举杯畅饮,尽情欢笑。

科举考试与诗词发展_唐宋诗词盛行原因_诗的起源与发展史简介

宋词之广受欢迎,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宋徽宗与李师师之间的传奇故事。宋徽宗曾身着便服外出私访,偶然间结识了李师师,并被她的才华所倾倒。随后,他甚至不惜动用人力在大内城内挖掘地道,直通金钱巷镇安坊,只为能聆听师师的词曲演唱。一时间,李师师的名声在京城中迅速传开,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网红”。

鲁迅编纂的《唐宋传奇集》中有所记载,在靖康之乱期间,李师师怒斥了试图将她献给金国人的汉奸张邦昌,并在悲愤中饮金自尽,她的英勇事迹以激昂慷慨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古人对诗词的敬仰之情,与现今追星族的热衷程度相当。晚唐时期的作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荆州有一位热衷文艺的青年葛清,他对白居易的诗作情有独钟,全身文刺了30多首白居易的诗句,以此来展现对诗人白居易的崇敬之情。

显而易见,无论是朝廷之上还是民间巷陌,诗词都深受人们喜爱,这一现象为诗词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唐宋这两个朝代的名字与作为文学形式的诗、词紧密关联,逐渐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宋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