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高岳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凭借其简短时长、频繁反转和密集的爽点,迅速走红并跨越圈层,持续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在社交媒体上,众多网友对这类微短剧的评价呈现出矛盾的态度,既有对剧情的“吐槽”,又有对剧情的“上瘾”,甚至有观众戏称自己遭遇了“短剧刺客”。
2024年的尾声,小田(网名)在协助父亲使用手机进行缴费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留意到消费记录中出现了多笔金额相近的交易,分别是39.9元和49.9元等。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这些消费均发生在微短剧平台上。
小田核算过后发现,数年的时间里,公公在观看微短剧上的开销已累计超过万元。特别在2024年12月这一个月内,老人的消费就达到了两千多元。对此感到惊讶的小田,便在小红书上分享了家中老人在不知情中观看付费微短剧的经历。在她的帖子中,她指出这些微短剧平台的操作手段几乎等同于“诈骗”。
看个微短剧,“竟然要花那么多钱”
小田的公公已经60岁,他在村里经营着一些小本生意。他并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日常支付多是通过面部识别来完成。小田不明白,为何这位老人会对观看短剧如此着迷,更令她惊讶的是,仅仅观看一部短剧,竟然会花费如此巨额的费用。
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小田发现爷爷经常浏览的微短剧平台(小程序)数量竟有上百个。不仅平台实施了所谓的“精准推送”,爷爷还加入了专门的微信群,群内有一位“短剧助理”每日都会推送新剧集。通过追踪付费记录,小田联系了多家短剧制作公司及平台,并以“老年人在不知情中产生消费”“诱导消费”为理由提出退款请求,最终成功退回了一部分款项。不过,大部分公司“态度强硬”,拒绝退款。
帖子一经发布,小田迅速收到了众多遭遇相似困境网友的留言。部分网友在后台私信咨询她退费的方法。同时,一些年轻人也在帖子下方留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他们对家中长辈为短剧充值的行为既感到愤怒又心生怜惜。
去年,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对当时备受关注的微短剧市场进行了消费调查。调查发现,在那些有过付费经历的消费者中,高达90.86%的人在观看付费微短剧时遭遇了困扰,这些问题包括自动续费、会员权益模糊、价格不明、广告过度植入以及虚假宣传等。
网友透露,他在查询售后服务时获取了观看剧集的消费明细,惊讶地发现,时长仅两分钟的短剧竟然要价4元,若想观看80集至100多集的连续短剧,每部作品的价格则介于240元至320元之间。
众多网民提出疑问:部分网络剧的收费水平是否过高,其定价体系是否存有失当之处?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对短视频行业的从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力图揭示那些价格偏高的短视频背后的“真相”。
微短剧定价高昂的“秘密”
蒋越,一位微短剧从业者和制片人,认为观众愿意为微短剧支付费用,主要是为了寻求“爽感”和“解压”的体验。谈及付费与“沉迷”之间的联系,他进一步阐述道,通常情况下,平台会将初次解锁剧集的费用设定为9.9元。一旦观众支付了这笔小额费用,在观看后续内容时,他们更倾向于继续投入更多的金钱。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支付费用时,费用显著上升,并且随着投入资金的增加,观众们对剧集的喜爱程度也随之加深。这是因为投入的成本越高,观众就越有动力将整部剧集观看完毕。
北京楚门光华传媒有限公司的制片人宋旸透露,一部微短剧若观众支付约40元解锁所有剧集,投资方和制作方实际获得的利润仅在10%至12%之间,而剩余超过80%的资金则被投放流量的公司所获得。投放流量的公司或许会抱怨,他们的利润被结算公司和平台分走了很多。换句话说,平台才是流量收益的最大赢家。宋旸提出,若想减少微短剧的制作成本,优化其生存环境显得尤为关键。这包括减少投放流量的费用,并且提高投放的精确度,确保所投入的资金能够吸引到真正对这部剧感兴趣的观众。
《法治日报》的律师专家库成员,来自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兼影视文娱业务中心总监马丽红强调,在关于微短剧消费模式的讨论中,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马丽红指出,这种机制使得观众对剧集的购买有了明确的预判,加之提前放映、幕后花絮销售等手段,优质内容往往能够有效激发观众主动付费的愿望,而质量不佳的剧集则难以吸引观众付费。此外,合理的消费条款同样至关重要,它能够确保观众根据自身意愿决定是否付费,从而避免出现观众不愿观看却无法退款或被自动续费的不公平情况。
微短剧行业呈现出明显变化
《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单位联合发布,据其揭示,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的总规模已升至505亿元,与此同时,我国2024年的电影总票房为425.02亿元。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微短剧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越了电影票房的规模。伴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壮大,微短剧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在此之前,充值付费成为微短剧收入的主要渠道,付费微短剧在行业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报告》指出,微短剧的“免费模式将超越收费模式”。到了2024年,免费模式的用户数量已转变为微短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超过了付费用户。伴随着行业的进步,微短剧也逐渐摆脱了起初的粗制滥造形象,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微短剧领域的从业者,有鲤有余影业的总经理李静,同样察觉到了这些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内容品质的飞跃,李静表示,越来越多的微短剧制作公司愿意增加投入,力求提升作品质量。在她看来,关于微短剧的“充值陷阱”已不再是当前讨论的焦点。与此同时,观众群体,尤其是年轻观众,更倾向于为那些高品质的微短剧支付费用。先前那些带有乡土气息、陈旧模式的微短剧,其市场份额和观众观看度正逐渐下降。
现阶段,众多制片方普遍关心的是影片是否能够入选榜单,而非项目用户充值的具体金额。李静这样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以中老年人为主题的短视频剧集正逐渐受到关注。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报告,2024年的短视频剧集市场中,40至59岁的观众群体占据了37.3%的份额,而60岁及以上的观众则占据了12.1%的比重。李静认为,中老年观众群体在短视频剧集市场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这主要是因为短视频剧集的出现为他们的闲暇时光提供了填补。
在与部分平台的微短剧客户服务人员交流过程中,小田经常遭遇对方以“充值金额已转化为观看视频的消费”为借口,对其为老年人提出的退款申请予以拒绝。
马丽红指出,“概不退款”的规定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公正的,侵犯了他们的公平交易权益。一旦微短剧的实际质量与宣传内容严重脱节,就可能触犯了广告法中有关虚假宣传和诱导性宣传的相关条款。部分微短剧在宣传上过分夸大,而实际内容却未能达标,即便不构成欺诈,也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其词的问题,容易误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在这种情形下,有必要为消费者提供退款途径。若该条款属于格式条款,意味着商家借此机会逃避责任、剥夺对方提出主张的权利,依据相关法规,此类条款应当被视为无效,并应予以废除处理。
社交媒体上,一些网友不禁感慨:明知道内容“有害”,却仍忍不住点击、付费、观看至一半又继续充值,如此循环往复,严重干扰了休息。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提到观看微短剧的益处,“无需动脑,有助于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此外,还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称在沉迷微短剧一年之后,突然对它失去了兴趣,不再想看那些重复的剧情。
尽管小田明白“花费不应如此之高”,但她的公公仍旧偏爱观看微短剧。近期,小田为老人在视频网站上购置了会员资格,还不时向他传授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并反复提醒他“哪些内容不宜触碰”。
李静向记者透露,不论是大型屏幕还是小型屏幕,观众们均乐意为高品质的内容支付费用。她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市场上可能会涌现出数家能够持续提供高质量内容的稳固微短剧平台。同时,她也坚信,微短剧行业将迅速建立起一个真正公开且透明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