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新花样:借炒股群实施诈骗及防范方法

2025-07-12
来源:万象资讯

中国之声报道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遭遇过推销电话,甚至诈骗电话。若电话那头的人自称是股票公司员工,并能精确道出你的个人信息,再热心地向你推荐所谓的内部炒股群,你是否会动心?目前,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又推出了新的手段。一旦您被所谓的内部炒股群所吸引,那么您就有可能被捆绑出售给诈骗集团。

近期,江苏海门市的公安部门公布了他们成功侦破的一宗涉及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这些犯罪分子将公民的个人信息当作“原料”,在完成拉人入群、运营维护等一系列动作后,诈骗团伙便接手继续进行诈骗活动。那么,这些犯罪团伙究竟是如何诱使受害者上当的?面对这种新型的诈骗手段,我们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呢?

非法收购股民信息后拉内部炒股群,啥目的?

海门市公安局透露,在“净网2019”行动期间,该局依据线索在辖区内成功摧毁了一个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为名的非法倒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团伙。该团伙自成立以来,短短9个多月内便非法收购了超过一亿条公民个人信息。海门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侦查中队副中队长王金保向记者透露,该犯罪团伙所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中,包含了众多股民的通讯方式。

他们在网上选购时,他明确指出自己需要的是股民相关的联系方式,包括一些手机号码,以及带有姓名的,甚至有些信息中还包含了股民的具体持仓比例,比如我持有多少百分比,我持有多少股,这些详细信息都在他们购买的信息之中。

_ 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团伙 _2018炒股微信交流群

在案件逐步深入调查的过程中,办案人员揭露了这个犯罪团伙的真相,他们并未将收集到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高价倒卖,亦未直接利用这些关键信息实施电话诈骗。相反,他们先将这些个人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分类,随后指派专门的“客服人员”以提供内部信息为借口,通过电话的方式诱使他人加入特定的群组。侦查中队的副中队长王铁成补充道:

声称自己是同花顺的员工,亦或是那些股票公司的代表。他们会用特定的话语来诱导你,例如:“您好,我是同花顺的业务员,现在向您介绍我们的情况。我们目前有一个内部炒股群,如果您有兴趣加入,请将您的微信告诉我,我们可以在微信上详细交流。接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操纵股价,或者集体购买某只股票,将其炒高,之后共同分得利润。”

加入群组之后,犯罪集团会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并维护该群聊,使得群成员误以为他们已经置身于一个真实的业务交流群中,王铁成如此说道。

他们将其纳入群聊之中,随后,群内出现了精通股票的讲师,他们自行创办了网站,并在其中设立了多个直播间,讲师们不断授课,使得新加入群聊的成员误以为这一切都是由公司人员亲自操办的。

 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团伙 __2018炒股微信交流群

警惕!犯罪链条含二三十道工序,套路太深易中招

犯罪团伙将公民的个人信息当作“原材料”,在完成拉人入群、运营维护等一系列操作后,这些“原材料”便被他们加工成了所谓的“半成品”。据王铁成所述,大约三个月后,这些微信群便会以高价被转手卖给诈骗团伙。

这些人通常会将群组扩充至200人或500人后便将其出售,一旦成交,价格大约在5万至10万之间。这些群组是专门针对诈骗分子进行销售的。他们是如何进行交易的?以我为例,如果我是群主,我会连同账号以及绑定的手机号一同出售给诈骗团伙。诈骗团伙一旦登录该账号,每天发送的信息都由同一个人发出,这样一来,对方就会误以为这个群组仍在运营,公司的人员也还在继续工作。

至此,信息倒卖活动已告一段落,诈骗团伙则接过了接力棒,继续推进这一骗局。王铁成表示,那些被转手至诈骗团伙的微信群经过长时间的运营和保养,群内成员们已经放松了警惕,这使得诈骗团伙得手变得轻而易举。

当前股市行情不佳,我们计划投资期权。我在海外了解到一家擅长操作期权的公司,通过购买期权,我们有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比如一个月内赚取20%至30%的利润。然而,一些诈骗团伙开发了诈骗APP和平台,他们将骗取的资金投入这些平台,导致资金无法追回。据我们所知,受害者起初被骗的金额大约在10万元左右,最低被骗金额也在10万元左右。

 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团伙 _2018炒股微信交流群_

王铁成指出,该犯罪网络中,各团伙职责分明,协作紧密,展现出深度的运营特征。

这个犯罪集团并非仅由少数人组成,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手机号被售出那一刻起,一条产业链可能涉及二十到三十道工序。他们会推测你的职业、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逐步将你量身定制为诈骗目标。因此,诈骗的诱惑力极大,许多人在被骗后,甚至不认为自己被骗了。

海门市公安局刑警大队的重案中队指导员施海荣表示,循着这条线索,海门公安局深入挖掘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并追踪到购买“微信群”进行诈骗的犯罪分子,最终成功抓获了26名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嫌疑人以及197名涉嫌诈骗的嫌疑人,同时破获了超过600起诈骗案件。施海荣提醒大家,接到未知的来电时要格外小心,切勿轻易相信那些声称能带来高额收益或回报的投资项目。

接到未知的来电,对方假借推荐股票为由,试图将你拉入某个群组,紧接着还会介绍其他相关的投资途径,试图诱导你进行投资。面对此类情形,务必保持警惕,仔细分辨,以免陷入骗局。此类犯罪分子常常利用看似高额回报和收益的诱惑,引诱受害者步入他们的陷阱之中。首先,我们需要提供这种高额回报、盈利丰厚的诱惑,让他们觉得这种投资方式非常理想,投资的前景也十分光明。然而,实际上,在后期它们并没有进行真正的经营活动,只是设立了一个诈骗陷阱,目的是骗取普通民众的钱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