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消息已读’引热议,即时社交对人际交流影响几何?

2025-07-15
来源:万象资讯

吴昆成 (华中师范大学)

微信消息已读压力_数字化交流心理影响_微信消息显示已读

近期,网络上关于“微信是否显示‘消息已读’”的讨论热度攀升。这样的假设让众多用户感到焦虑与不安,众多网民坦言,若果真如此,他们可能会遭遇社交尴尬。紧接着,12日早上,微信官方发布声明进行回应:请大家放心,这并非假设。(信息来源:7月12日 中国新闻网)

在我国当下,微信已经成为众人日常交流的重要手段,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这样的情形:众多人在收到信息后,倾向于推迟回复,甚至故意避开那些他们不愿意回应的信息。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交流中的压抑和压力,让人感觉仿佛彼此就住在隔壁。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微信这种即时通讯的社交平台,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数字化交流心理影响_微信消息显示已读_微信消息已读压力

有学者提出,尽管数字化沟通看似便捷,实则可能潜藏着对技术的过度追求以及难以衡量的精神缺失。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其线性且刻板的时间观念,看似提升了沟通效率,却丧失了书信所具有的更富人文气息和更为宽松的时间感。这种快速反馈与反馈间的短暂间隔,使得人们难以调整心理状态,甚至可能导致精神上的疲劳感。即便是对信息洪流游刃有余的人,在直面即时信息洪流时,也难免感到身心俱疲。这种精神上的耗竭感,逐渐在人们的心里和身体中累积,导致他们逐渐失去人性,愈发像是在进行机械式交流的机器。

《技术与时间》一书中阐述了一个观点,即技术既是人类自身力量的体现,同时也是可能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根源。它创造了我们所渴望的“可能性”,为我们带来了便利,然而,它也带来了“可能性”的另一面,其负面影响我们却难以回避。便捷的即时交流看似方便,却同时削弱了交流的庄严与神圣,消融了那份“空间上的缓冲”,使得人们在交流的表象中迷失方向。正因如此,木心不禁感慨“往昔时光缓慢”,“那时的时光悠长/车马邮件行缓/一生足以深爱一人”,而如今在漫无边际的交流洪流中,想要找到一个真心相待的人却愈发艰难。

当人们将“秒回”视为必需,将“效率”与“真诚”紧密相连,这时,“一秒钟的情绪反应”或许会掩盖真正的情感。有网友曾言:“若微信上显示‘已读’,我恐怕会被朋友视为罪人。”在内蒙古,有一位父亲因为没有人对他的分享给予回应,最终选择离开了家族群。他在群里留下了一段话:“在这个亲情的群里,我们本应是分享快乐、悲伤、忧虑和感动的温馨小圈子。然而,若无人关注、点赞、交流,这样的群组似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我感到很抱歉,先行退出。愿大家平安健康。”

微信消息已读压力_微信消息显示已读_数字化交流心理影响

或许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如果”,网友们才多了一些休息的空间,通过随意的交流来维系网络时代的友情。这种表面的敷衍并不仅仅局限于聊天界面,“朋友圈点赞”、“拉票”等看似亲密的行为,其实也蕴含着一种机械性。看似触手可及的情感,实际上却遥不可及,甚至变成了束缚个人的工具。书信时代的庄重不再,座机时代的专注亦渐行渐远——这种流于表面的沟通,又有谁不觉得身心俱疲?因此,有些人选择了删除彼此的联系方式,关闭了朋友圈的更新,仿佛这样便能在虚拟世界中为自己营造出一方宁静的天地。

那个“从前慢”的时代已经不再,然而我们或许能够努力重温那段记忆,重建那时的社会联系。在微信盛行的当下,我们应当给彼此更多的“时间空白”,主动而非被动,人文而非机械地进行沟通。即便如此,即便信息已读提示亮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的喜悦源于情感的传达,对方亦能如同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一般,轻松地接收我们的信息——这种沟通方式,又何尝不是一种“鱼传尺素,驿寄梅花”的雅趣,又何尝不带来一份礼物般的喜悦与温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