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听闻友人言及:“仅凭积累财富,并不能使人成为富裕之人。”
这也是全球范围内众多“投资者”纷纷涌现的缘由,因为他们普遍认同,通过“资金增值”是实现财富积累的最有效途径。
但事实上,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的周围,仍有许多人为节省开支而过着颇为俭省的生活,或许,正对着屏幕的你,也在这样的行列之中。
心理学家指出,过度节俭对个人并无益处,那些对任何消费都吝啬无比的人,往往最终都会变成这样的状态……
一位吝啬族的生活
我前几天刷短视频的时候,刷到了一位专门攒钱的博主的视频。
她的储蓄方式颇为独特,一旦月薪到手,扣除所有必要支出,最终仅剩三千余元。
这三千多块被她“视若珍宝”,她会将这些钱送去银行存定期。
由于她持之以恒地保持这一习惯,目前她每月都能如约存下可随时支取的款项。
这些提取的资金将与当月即将到期的“千元定期存款”合并,再次进行定期存款操作。
这位女性对自己的储蓄策略感到自豪,她鼓励众多网友效仿她的做法,并宣称:“照我的方法存钱,三年内就能积攒到十二万元。”
有网友评论:“存个钱给自己存得‘面黄肌肉’的。”
确实,观察画面可知,那名女子的面色显得有些不佳,这或许是因为她正努力攒钱,亦或是由于其他原因。
自然,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计划,我们理应避免对那些努力生活的人出言不逊。
然而,观察网友们的观点,我们可以明显察觉到,当代人普遍不赞同“吝啬族”的生存模式。
有网友经过计算发现,将3000元存入银行进行三年定期存款,所获得的利息大约在200元左右,这样的收益甚至不如学习一项技能去做兼职工作。
还有网友则认为博主的生活开销低得有点“过分”了。
这位博主透露,他的月收入为4800元,其中3000元被存入银行,而他个人仅消费1800元。考虑到当前的生活成本,这笔钱仅能维持一名在校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开销。
此外,那位博主几乎从未使用微信进行支付,她表示:“使用现金能感受到疼痛。”似乎她正是利用这种疼痛感来促使自己存下更多的资金。
网友就质疑说:“这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存钱真的有那么快乐?”
可在博主的语言、行动上,还真就能感觉到她是开心的。
吝啬族的心理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储蓄并非体现节俭的美德,反而可能源于深层的恐惧和个性上的缺陷,从而构成一种心理上的障碍。
弗洛伊德曾指出,那些在对待他人以及自身时都显得极为节俭的人,往往安全感不足。
这种对安全感的缺失可能源自他的童年时期,而他的父母或许正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
为了满足内心的安全感,这些人成年后会选择囤积财富,以此为自己搭建一道他们认为牢不可破的防线。
弗洛伊德进一步指出,节俭倾向往往导致个体形成固执、僵化以及强烈的控制欲等性格特点。
也有研究将吝啬的根本原因定义为“贫困创伤”;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节俭的人在大脑中的杏仁核对于金钱带来的威胁反应非常强烈,并且这种强烈的反应并不会因为财富的增加而减弱,反而呈现出“越富有越吝啬”的现象。
在吝啬族看来,他们的生活或许会变得艰辛,健康状况也可能每况愈下,然而,他们坚信财富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深信,生命本身充满变数,难以预料,而金钱则是他们可以掌控的。
可他们忘记了老祖宗们说的那句话:“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太吝啬的话,是不是委屈了自己呢?
对吝啬族的一些劝诫
上述分析表明,这类人通过节省开支、精打细算的方式,或许能够获得快乐。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为了积累财富,人们时刻处于焦虑之中,为了财富的积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愈发明显,同时,为了攒钱,生活质量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正如我之前所提及,金钱的价值并非仅在于积累,同样也不应盲目消费。过度消费乃至超前消费,其危害甚至超过了过于节俭。
钱的价值在于投资。
美国历史上首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素以节俭著称;自幼年起,其父便教导他记录收支,这一良好习惯伴随了他的一生。
他的成就并非源于勤俭持家,而是得益于石油行业,以及随之而来的连续投资。
你可能无法对某家企业进行投资,亦或是金块、期货或债券,然而,你完全有能力对自己进行投资。
你总觉得花钱的事就是没有意义的,花钱让你痛苦;
由于你将投资视作“消费”范畴的一部分,以至于你连外出游览其他城市以探寻潜在商机都不愿意。
在对待自我关照这一行为上,那些吝啬的人往往显得懒散,而且表现得并不理想。
他们没有支配金钱,反而让金钱支配了。
这种控制会导致人们失去诸多东西,包括自由、机遇、友情,甚至可能错失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人处世,理应懂得适度与平衡,不可偏激行事,应当如同在刀刃上轻盈舞动一般。
只花钱不好,只攒钱也不好,为了攒钱牺牲太多则更不好。
愿大家心情愉悦,若你言及:即便需采取极端方式积累财富,我亦不感懊悔。
你可以选择积累财富,至于是否储蓄,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让自己过得快乐才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