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可信的“零差评”和“高分店铺”背后,实则隐藏着诸多猫腻。最近,央视财经频道的一篇报道揭示了这一现象,指出网络水军的方法不断进化,活动变得更加难以察觉。他们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通过使用“S蛋”、“鱼塘”等隐晦的暗号,大规模招募水军,并发布刷单和接单的帖子。这些刷手们根据中介提供的图文资料,在商品收到后,炮制出具有诱导性的虚假好评,使得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陷入了信息迷雾之中。
更令人感到震惊的是,那些备受负面评价困扰的品牌,通过所谓的“洗白”手段,竟然成为了网络水军谋取利益的核心途径。中介机构负责招募人员,专业的编辑精心策划发帖内容,而所谓的“刷手”只需在评论区进行配合,扮演角色、进行推销,就能悄无声息地操控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途径。那些突然消失的差评,以及千篇一律的赞美帖子,背后隐藏着水军们的“联手造假”,这种混乱的现象,实在让人深思,不禁感到恐惧。
在当前信息泛滥的时代,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或服务时,网络上的评价信息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参考。但是,一些商家和平台为了追求利益,故意屏蔽负面评价、虚构正面评价,人为制造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这种看似高明的“筛选”手段,实际上却是在破坏信任的基石。就曾有过消费者被某网红餐厅的“五星好评”所吸引,前往就餐后却发现菜品质量低下,服务态度也相当糟糕。这即是因屏蔽负面评价而产生的直接负面影响——消费者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其合法权益遭受损害。
从商家的视角出发,采取屏蔽负面评价、借助水军操控评价的做法,实乃一种急功近利的短视举措。在短期内,这种虚假的正面评价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关注、增加销售额,然而,一旦消费者揭开了真相,他们很可能会对商家产生极大的不满和信任危机。这种消极情绪若在消费者中扩散开来,商家长期以来构建的品牌形象或许会瞬间崩塌。
网络平台若对商家删减负面评价采取放任态度,甚至给予默许,这无疑暴露了其在责任担当上的重大不足。作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平台理应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并确保消费者享有充分的信息知情权。然而,一些平台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对雇佣水军操控评价、筛选差评等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若此状况持续下去,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将逐渐减少,平台的信誉也将遭受严重损害。一旦消费者信任的丧失,平台所依赖的流量和商业价值便会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难以维系。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这种屏蔽负面评价的做法不仅会扰乱市场秩序,还会损害公平竞争的氛围。那些依赖虚假好评来获取竞争优势的商家,对诚信经营的商家构成了压迫,进而引发了“坏钱驱逐好钱”的现象。当消费者难以凭借真实评价来区分优劣时,市场的自然淘汰机制便会失效,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也将受到阻碍。此类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和诚实守信的商家权益,而且对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整治这一乱象,还需多方协同、标本兼治。商家应秉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摒弃“刷单控评”的狭隘观念,将负面评价视为提升品质、优化服务的参照,通过真诚的反馈和切实的整改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平台需加强监管力度,优化评价审核流程,对网络水军、虚假好评等违规行为加大技术识别和处罚力度,坚决捍卫消费者的购物环境;监管部门应当完善法律法规,对网络水军招募、差评过滤等灰色产业链制定详细规范,增强执法追踪和处罚力度,让那些制造“零差评”虚假信息的造假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自然,作为消费者群体的一员,我们需摒弃“高分即可靠”的固有观念,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清醒,并积极培育一种理性的消费态度。
信任宛如脆弱的玻璃制品,其构建需经历漫长的岁月与真挚的努力。商家筛选负面评价的做法,正逐渐蚕食着消费者的信任。商家、平台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深刻意识到这一行为的危害,并共同努力构建信任体系。只有商家自律、平台承担主要责任、监管机构积极作为,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理闭环,才能净化网络消费环境,使网络评价重返真实可信的轨道。(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