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作为一种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具有鲜明网络特色的视听内容形式,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逐渐成为视听领域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群体已扩大至6.62亿,网民的参与比例上升到了59.7%。在这一年里,整个行业的市场规模超过了504.4亿元,同比增长了58.97%。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2024年电影市场的总票房425.02亿元,使得微短剧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娱乐形式。在2025年,得益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市场结构的深刻调整,微短剧行业也显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驱动转型:
政策牵引、技术赋能、市场深化
一方面,管理与引导并重,政策释放持续积极信号。
自2024年开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建立了“分类审核”和“持证传播”的管理体系,对电视剧的投资规模进行分级审核,简化了申报流程,同时规定所有上线的剧集必须标示许可证或备案编号,严格杜绝无证传播行为。对于“霸总”等不当内容以及片名混乱等问题,广电总局多次发出“管理提示”,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的过渡。与此同时,政策支持持续加强,借助“跟随微短剧探索旅行”以及“微短剧+”等创意项目,全面规划了文化旅游、法律普及、科学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领域,促进了题材的丰富与品质的提升。至2025年,依托“中国梦 新征程”等展示和竞赛平台,微短剧正迅速实现从流量导向向文化精品的转变,迈向了发展与监管并重的新时期。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以及Sora、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文生视频模型纷纷亮相,标志着AI技术在微短剧剧本创作、场景生成、后期剪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全AI制作的《白狐》仅凭四人团队,利用AI技术将原本三个月的制作周期缩短至两周,同时将每分钟数万元的制作成本降至万元。即便在各个细分行业,人工智能技术也展现出了其卓越的赋予能力;阿里大文娱成功推出了首个专注于影视服饰造型的AI垂直领域的大规模模型——“神力霓裳”,该模型将每套古装造型的制作时间从数小时大幅缩短至仅需2分钟。
同时,市场结构从“流量博弈”转向“价值运营”。
用户群体的不断增多,以及审美导向的影响,微短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从原先以追求流量为主的“快速消费”模式,逐渐过渡到既注重社会价值又强调文化内涵的“精细化运营”模式。在此背景下,主旋律和现实题材的创作速度明显加快,2024年入选“中国梦·新征程”展播的优秀微短剧数量从上一年的7部增加到了17部,这一数量的大幅提升,使其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观、讲述中国故事的关键媒介。平台内容结构正逐步变得垂直和细致,短剧和长视频平台与广电体系实现了互动合作,共同构建了新的供需关系和内容价值链,从而为行业打造了健康发展的基石。
二、创作转型:
从流量思维到创作范式升级
1.
向多元叙事升级
早期微短剧大量采用“霸道总裁逆袭”和“甜蜜宠爱高能”等热门题材,导致叙事模式雷同。然而,近期随着创作导向的深入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微短剧的题材格局正经历一场全面的革新。据备案信息显示,2024年备案的都市题材作品比例下降至47%,拍摄备案的都市题材更是降至40%,与此同时,农村、悬疑、传记等题材的比重有所上升。《夫妻的春节》从女性的角度深入剖析家庭伦理问题,《大过年的》通过春节拆迁事件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冲突,《萌宝助攻》打破了年龄的限制,探讨了老年人群的婚恋关系以及代际间的沟通。《西城无小事》描绘了社区治理的场景,《南风知君意》和《一梦枕星河》等作品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线索进行叙述,开拓了文化深度表达的新领域。这一变化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多元化上,而且象征着创作方向从迎合算法转变为积极回应社会现实、与主流价值观相连接的主动转变,这标志着微短剧题材体系的整体提升。
2.
向沉浸式审美升级
2025年,众多创作者纷纷尝试将美学从“视听轰炸”转向“情感沉淀”。在这一趋势下,横屏剧的比重不断上升,显示出行业正逐步摒弃竖屏算法的束缚,朝着更具电影风格和空间美学的叙事形式迈进。其中,横屏叙事的比重显著提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六批精品微短剧片单中,横屏剧占据了大多数,这充分体现了对观众对视听内容深度、广度及沉浸感需求的积极回应。另一方面,采用“质感”一词替换“爽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场景和丰富的情感层次,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强烈共鸣。例如,《家里家外》这部作品,以长剧的标准来推动短剧的创作,《田园织梦》和《清溪有味》等作品,则模仿李子柒的慢节奏叙事手法,成功营造出了宁静致远的视觉感受。这些作品通过营造沉浸式的画面感、舒缓的节奏感以及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增强了叙事的张力,促使微短剧从单纯的“内容堆积”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形式转变。
3.
向工业化生产升级
头部机构及专业团队投身于微短剧领域,制作体系正逐步从原先的个人或小型团队生产模式,向包括IP开发、剧本培育、拍摄实施、后期制作以及AI辅助创作在内的全流程工业化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各级各地广电机构对微短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短剧里看中国”项目,湖南广电的“大芒计划”与“星火计划”,江苏台的“潮计划”,以及东方卫视的“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等,均依托于传统广电的丰富底蕴,共同促进了微短剧在品质标准和作品定位上的双重提升。同时,传统影视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源优势和卓越的运营能力,正引领微短剧的制作向着更加成熟的影视制作体系迈进。阅文集团借助“短剧星河孵化计划”向外界提供头部大IP的短剧授权;华谊兄弟设立了专业团队,致力于多部著名影视剧IP的短剧开发;在华策公司自研的“有风”大模型支持下,已成功拍摄了多个短剧项目;柠萌影视推出了“好有本领”短剧品牌,并且通过《二十九》这部作品引领了明星参与微短剧的风潮。爱优腾等头部视频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正不断加强在微短剧领域的布局,同时加速推进微短剧创作在程序化和品质化方面的提升。
三、传播转型:
从单一平台到多场景融合拓展
微短剧的传播趋势正在由“小屏独秀”向更加垂直、细分和融合的方向演变。尽管有75%的用户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微短剧,但短剧类垂直应用和长视频平台也在不断争夺用户的注意力。以红果短剧为例,其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66亿,河马剧场也达到了3700万,同时,电视大屏端通过政策推动和内容升级,也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微短剧正从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多元场景、复合渠道演进。
1.
垂直剧场重构传播新逻辑
抖音携手周星驰打造“九五二七剧场”,意在占据喜剧领域;同时,与悬疑小说家紫金陈合作,推出“极夜剧场”,专注于悬疑题材的深耕;此外,还特别针对女性观众群体,推出了“玫瑰故事剧场”。此类剧场模式通过分类内容吸引特定观众群体,构建起垂直且精确的传播渠道,促使短剧运营从单一依赖算法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精细化管理转变,将爆款作品的偶然性转化为类型化和高品位的持续产出,更有利于向长篇剧集、电影、游戏等多样化形态拓展,进而构建起具有长久价值的IP系列。
2.
档期化运营培育消费新习惯
在2024年国庆佳节,《这世间如你所愿》、《大力村超人》等共计29部微短剧荣登广电总局发布的国庆档微短剧推荐名单;进入2025年新春佳节,广电总局又推出了“微短剧陪你过大年”的春节档推荐片单,其中14部大屏端剧目和49部网络端剧目被收录其中,促使众多优质微短剧纷纷上线,从而掀起了一股热烈的微短剧“春节档”热潮。数据显示,微短剧的总播放量已超过120亿次,用户每日观看时间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3%。此策略模仿了传统电影的档期模式,不仅满足了用户在特定时间段的娱乐需求,还通过集中效应,让微短剧从娱乐“小吃”转变为文化“大餐”。
3.
多屏联动构建传播新格局
2024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关于增强电视大屏内容多样性,深入推进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指导意见(试行)》,此举旨在加快突破微短剧在移动端传播环境中的单一局限。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超过十家省级电视台设立了“730大芒剧场”和“品质东方·微剧场”等特色微短剧剧场,众多佳作如《你的岛屿已抵达》、《别打扰我种田》以及《师傅》等在电视屏幕上表现出色,尤其是《金猪玉叶》的收视率在同期节目中始终位居首位。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的数据,到了2024年11月,超过30部微短剧已在我国的省级卫视播出,观看人数超过5亿户。同时,中国广电也推出了微短剧免费专区,此举使得电视端成为了新的流量聚集地。这种跨屏传播方式不仅提高了微短剧行业的价值,还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内容形式的深入结合。
2025年的微短剧正经历着内容形态的转变,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广泛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化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都展现出了显著的转型特征。面对不断增强的政策引导力、技术重塑力以及市场组织力,微短剧迫切需要在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运营机制和平台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只有当供给端、需求端、管理端共同努力,市场价值与文化价值共同增强,微短剧方能真正成为数字时代的主流视听形式,且其产业版图得以不断拓宽,成为一片充满潜力的新兴领域。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戚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