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手机银行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中国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揭示,在今年上半年,手机银行的月度交易用户量达到了1393万户,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1%。同时,手机银行的总交易额累计达到了8.32万亿元,同比增长了75%。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的快速发展,恰好反映了当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整体态势。
现在,手机银行服务实现了全面升级,不仅支持免费查询账户明细、跨行转账,还提供信用卡优惠等基础功能。然而,这些已不足以满足用户需求,大额转账、AI投资、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新功能相继推出。手机银行的服务模式已从单一标准转变为个性化定制,每位用户所享有的服务内容可能大相径庭。银行正致力于为每位客户提供专属的手机银行服务。
大额转账掌上实现
以往,若客户转账金额超过五万元,便需亲临柜台办理手续。然而,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众多银行现已通过手机银行服务,成功摒弃了这一传统做法。
工商银行在今年的创新举措中推出了“一键大额转账”服务,通过这一服务,手机银行的单笔支付额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由原先的1万元增加到了20万元。据悉,这一便捷功能是依托于“e支付”平台的一键大额支付特性而实现的。客户若采用OCR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刷脸认证,并配合U盾、密码器、支付密码等多种认证手段,便能够将e支付的起始支付额度提升,具体包括单次交易上限从1万元增至20万元,每日累计上限从1万元提升至20万元,以及每月累计上限从5万元提高至100万元。支付限额调整之后,客户便能在手机银行上通过指纹加短信验证或支付密码加短信验证的方式,进行大额的转账和汇款操作。
沈女士在白酒销售领域辛勤耕耘,她在采购过程中,往往需要向厂商支付超过两百万的货款,这期间不得不前往银行,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待,给她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这样的困扰在业界颇具普遍性。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部分银行已经推出了大额转账服务的改进版本。以中信银行为例,该行在其手机银行转账服务中增设了“可信收款人转账”这一便捷功能。对于有较大转账需求的客户,只需通过个人网银U-KEY设定可信赖的收款人名单,便能够享受到指定收款人单笔或每日累计最高100万元、单次最高500万元的转账便利。
为了保障手机银行大额转账的安全性,银行特地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为用户的安全保驾护航。民生银行手机银行不仅推出了指纹、虹膜、人脸等生物识别验证支付服务,还在此基础上,积极尝试将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技术融入手机银行,拓展其应用场景。此外,该银行还运用了最新的白盒加密算法,以此显著增强手机银行的安全性。
中国银行携手中国移动推出的手机银行SIM盾,将传统的U盾功能嵌入到手机SIM卡中,实现U盾密码的校验过程在SIM卡内部完成,从而有效防止了木马软件的拦截,显著增强了手机银行的安全认证服务能力。据悉,中国银行还引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构建模型来评估交易行为是否为用户真实意图的操作。2017年12月投入使用的风控项目,时至今日,已对数十亿笔交易进行了监控,有效阻断了数千起欺诈行为,为客户挽回了数千万元的潜在损失。
AI投资一键搞定
光大银行营业厅的大堂经理小肖向记者透露,目前选择在柜台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数量正逐渐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排队叫号、填写单据到柜员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流程,至少需要花费10分钟的时间。在记者的亲自体验下,通过手机银行购买同样的理财产品,仅需不到半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申购。
据悉,近期升级后的光大手机银行在“首页”以及“金融”版块新增了文字和语音搜索功能,这一搜索功能覆盖了手机银行的所有功能、各类理财及基金产品,还包括客服常见问题的查询。“千人千面”功能成为光大手机银行的一大特色。
手机银行之所以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服务,主要得益于算法引擎、规则引擎、场景引擎等先进的大数据技术。这些技术通过深入分析客户的行为和偏好数据,在手机银行客户端的不同入口,为不同层次和群体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信息展示。此外,光大手机银行还能依据客户的画像和各类标签属性,智能地推送那些既适合又符合用户偏好的理财产品。
为投资理财提供服务的AI智能投顾,已经成为众多手机银行力推的产品。中信银行在今年的2月份推出了“信智投”这一产品,用户在投资前需进行风险测评,测评结束后,该智能投顾将根据用户的风险偏好、资金状况、年龄等因素,为其推荐相应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则推出了“中银慧投”,该产品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组合服务和资产健康状况分析。4月下旬,该产品上市短短一周便实现了1亿元的销售额;到了6月底,其资金存量更是攀升至33亿元。
邢桂伟,中国银行信息科技部总工程师,阐述称该产品特色在于定期提供投资报告、市场分析以及净值变动信息。若投资组合表现与客户预期不符,系统将提供优化建议,客户可自行决定是否一键执行优化操作,以此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盲目追涨杀跌等非理性投资行为。
嵌入场景才是关键
众多手机银行竞相上架智能投资顾问服务,然而,这些产品面临着同质化严重、客户获取利润空间缩小的挑战。据行业专家分析,现阶段我国各手机银行在运营方面仍有待加强。
鲍忠铁,金融领域的首席专家,指出我国手机银行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至少三个不确定性:首先,手机银行的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正逐渐趋于一致;其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进步,整体用户增长的红利正在减少,用户每天打开的应用数量有所下降,手机银行在客户日均打开次数和日活跃用户数量上存在不足;再者,众多银行期望将手机银行转变为线上经营平台,然而,其数据运营能力尚未与之相匹配,这对手机银行的长远发展构成了挑战。
行业专家提出,应当着眼于提升服务之间的关联性,增强手机银行与用户之间的吸引力,促使网点、客户经理和线上渠道形成协同作用,进而实现客户与银行、线上与线下价值的最大化。
众多手机银行用户向记者反映,他们觉得手机银行在安全性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在操作便捷性和服务质量上仍有改进的余地。鉴于此,业界专家亦提出,手机银行需致力于融入各种可直接接触客户的场景之中,并在客户需求之际,成为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首选渠道。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小型银行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的渠道来吸引客户,其效率往往并不理想;然而,若能深入到客户日常消费的各个场景之中,则能显著扩大服务的接触点,从而增强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
毫无疑义,不论是从当前规模的增长速度,还是从收入状况及客户服务满意度方面考量,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预期,手机银行将在银行业务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服务的优化,手机银行将持续进化,朝着移动金融平台、综合服务枢纽的方向演变,届时用户也将享受到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