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交易平台中国区总代理张雪娇,出生于1991年。
自6月11日起,张建与冯婷均成为了“金融骗局”的受害者,他们共同拥有了这一不幸的身份。
过去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张建和冯婷等受害者已在多个城市组建了维权团队,他们积极搜寻其他受害者,创建了QQ群,搜集被骗的相关信息,并且向公安机关进行了举报。
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有一个目的——找到张雪娇,追回损失的资金。
张雪娇担任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区域负责人。然而,在6月11日,她携款潜逃,时至今日,其行踪依旧成谜。
据媒体报道,近40万名投资者约300亿人民币“被骗”。
这被称为又一个“庞氏骗局”。
崩盘
今年6月8日,遭遇了严重的“崩盘”。在那一天,英镑兑美元的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跌幅超过了200点。
投资者们察觉到,该平台上的所谓“止损线”实际上名存实亡,导致众多投资者账户纷纷爆仓,巨额资金随之消失。一位来自上海的投资者在此平台投入了210万元,他设定的止损比例为85%,即亏损一旦达到15%便应立即止损,然而次日他的账户余额仅剩10万元,而且资金无法取出。
该平台以“轻松赚取美元”为标语,声称一年收益可达7倍,两年则高达66倍,并且包括分红以及“推荐奖励”机制,自进入中国市场半年左右,迅速招募下线人员,人数逼近40万。
李旭,一位热衷于打击传销的民间人士,认为拉人头、层层返利等做法已经触犯了传销的界限。近年来,众多新型的金融传销组织,他们以炒外汇、虚拟货币等新颖概念为幌子,误导投资者,但本质上却依然沿用着金字塔式的传销模式。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大约20位投资者,他们一致反映起初是受到亲朋好友的劝说而加入。其中,一位来自湖北的投资者在朋友的影响下加入后,还促使自己的20多位亲戚和朋友一同开户。
河北唐山人冯婷就是被亲戚发展成了一名下线。
今年三月上旬,冯婷的亲戚在微信上向她推荐了一个颇具盈利潜力的项目——外汇交易平台。该项目盈利方式有两种:一是招募投资者加入平台;二是亲自进行投资。亲戚形容这项目为“轻松赚钱的好机会”,强调其以小博大的特性,并称外汇交易本质上是资本的增值。这番话起初让冯婷持怀疑态度,但在亲戚一个月的持续劝说下,她最终被说服,决定以3万元人民币的投入,以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亲属关系是首要条件,主要任务是吸引投资者加入平台进行投资,并从中分得利润。投资者将资金委托给系统中的操盘手管理,其中投资者可获收益的70%,操盘手获得20%,余下的10%将分配给四位不同级别的介绍人,级别越高,所获得的收益也相应增加。
跟单获利的10%付给推荐人,级别越高,收益越高。
今年四月,天津市民张建,与冯婷经历相似,通过姐姐的引荐加入了该组织,他分两笔共计投入了600美元。
起初,张建与冯婷坚信自己能从中获利,他们的信心随着代理人所提供的平台盈利数据逐渐增强。
“每天都有分红,他们还会拿一些交易记录给我们看。”张建说。
在名为“IGO外汇”的社群中,冯婷与张建每日都能目睹代理人分享的盈利证明截图,他们不禁感叹:“有图就有证据,真实可信。”
冯婷也确实尝到了甜头。
三月末,她曾获得了一笔分红,金额高达数千。然而,进入四月,她便再也没有收到过任何分红。
6月11日,冯婷登录平台,却惊愕地发现她的本金以及交易记录信息全部消失。她悲痛欲绝,赶紧拨通了那位当初引荐她加入平台的亲戚的电话,“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些代理一个都联系不上。”亲戚的回答让她感到十分困惑。
在同一天,张建突然接到了姐姐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急促的声音:“出了意外,钱无法取出。”他立刻登录个人资产查询网站,却发现所有信息,包括他投入的资金,都已不翼而飞。
他们打算在“IGO外汇”群中探寻真相,却意外地发现该群已不复存在,同时近两千名群成员也被无情地移出了群聊。
“消失”的张雪娇
6月11日,中国区总代理张雪娇卷款跑路,至今下落不明。
当天午后,张建一行人四处探访张雪娇的踪迹,她的同窗告知了电话号码,然而电话却处于关机状态,联络不上,“她的那些同学也遭遇了同样的骗局。”
张雪娇的电话已关机,微信也无人回应,仿佛人间蒸发。据众多受害者所言,她有一位在马来西亚的丈夫,而这位丈夫竟然是公司的大股东。张雪娇在卷走款项后,逃往马来西亚与她的丈夫汇合。
张建等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对张雪娇的了解几乎为零,甚至有部分人直到事件爆发后,通过照片才得知,那个外表甜美柔弱的张雪娇竟然策划了如此庞大的金融骗局。
在众多投资者的心目中,张雪娇身上贴满了诸多标签——她是位事业有成的女性、拥有出众的外貌、年纪轻轻且背景深厚……
张雪娇,这位90后,凭借其中国区总代理的身份,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赖,更因为她在马来西亚的丈夫在幕后默默操控。张建表示:“如此庞大的一个平台,谁都没有料到会出现问题。”
张雪娇口才出众,行事老练,这样的评价是张建和冯婷对她仅有的初步认识。在此之前,她时常向下属代理人展示交易记录的截图,而后代理人将这些截图转发至QQ群中。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少数高级代理人,鲜有人能亲眼目睹她的真容。
事发后,张雪娇的身份证及户口等信息被扒出。
网络公开的张雪娇的户籍资料表明,她于1991年2月诞生,登记的居住地为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具体住址是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的星火北路72号。
有投资者依据张雪娇的住址信息前往了常州市,然而,他们未能寻找到张雪娇。
星火北路72号现已变身为一家汽车维修店铺。据店内员工透露,近期接连有客户前来追讨债务,一踏入店门便直奔张雪娇而去,然而店内并无此人。目前,该店铺使用的牌号已更新,原先的“72号”早已不复存在。
据相关资料披露,张雪娇系常州某职业高中的一名毕业生。该校一位姓陈的教师向新京报的记者予以证实,张雪娇曾是他的学生,且时间跨度较长。然而,近期由于张雪娇事件,陈老师的生活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因此他不愿意过多地谈论此事。
陈老师在受访于当地媒体时提及,张雪娇不仅学业优异,且外貌出众,同时担任班级干部,与同学们相处融洽;她就读于五年制的大专院校,主修财会专业。自2011年毕业后,她与母校的联系颇为稀少。
张雪娇逃离现场后,那位自称为“南京办事处负责人”的武加伟接到了众多电话。这些电话每日络绎不绝,来电者要么询问张雪娇的行踪,要么寻求一个合理的解释。
7月23日,在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时,武加伟明确表示,他并非南京办事处的负责人,同时他也对为何会被误认为是负责人感到困惑,“我仅仅是协会的一名普通成员,我的投资亏损已超过百万,我也是遭受损失的受害者。”
武加伟透露,他在南京经营着一家专注于信息服务的公司。就在今年5月,张雪娇主动伸出合作之手,寻求与该公司建立联系。然而,在合作事宜尚未正式完成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崩盘事件不期而至。
武加伟对张雪娇的初见印象颇佳,然而在崩盘事件爆发后,他与张雪娇的联系便中断了。他甚至不熟悉IGO公司其他管理层成员。事实上,张雪娇并非IGO公司的真正老板,她只是担任一个代理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