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2日发布报道,近期,“相互保”这一概念迅速走红,短短三天内吸引了超过330万人的关注。然而,对于“相互保”的实际含义,许多人可能并未深入理解。
众多网友对此感到疑惑,“为何平时只需花费一分钱,一旦遭遇重病却需支付三十万元?”于是,他们不禁要问:“‘相互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保险类型?它与网络互助平台有何不同?它是否能够取代重大疾病保险?”
用户在展示支付宝里的“相互保”页面。
“相互保”是啥?
近期,蚂蚁保险携手信美相互共同推出了“相互保”计划;符合条件的蚂蚁会员,芝麻信用分达到650分以上且年龄不超过60岁,可免费加入;他们只需每月缴纳一定费用,便能够获得针对100种重大疾病的10万元或30万元保障金。
“相互保”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保险形式,在我国,此类保险机构仅有三家,而信美相互便是其中之一。
在国内,相互保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属陌生。然而,在国际舞台上,这种保险形式已经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其用途远不止于为大病重病提供保障。
比如在日本,相互保险在保险领域占据了八成的市场份额。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的主任王绪瑾向记者透露,这种保险模式与股份制保险最显著的不同点在于,投保者和受益者实际上是同一人,从而有效避免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加入“相互保”项目,即相当于成为了一个互助团体的一员,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分摊费用,一旦遇到需要,便可获得相应的保障。
投保者在被确诊为患病之后,仅需通过手机拍照上传相应的证明材料,一旦公示无任何异议,即可一次性领取到保险金,金额为10万元或30万元。若在过程中选择不再继续分摊费用,他们可以随时选择退出;即便退出,他们同样可以随时重新加入。
方勇,作为“相互保”产品的负责人,指出通常保险产品的价格是依据疾病的发生率来确定的,消费者需预先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然而,“相互保”的加入方式与众不同,用户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即可加入,后续的费用则是根据每期的赔付情况来平均分摊。这种模式是按需付费,有赔付则支付,无赔付则不付,且加入门槛极低。
以一个直观的案例来说明,假如“相互保”项目中有百人参与,其中一人不幸患上重病,所需的治疗费用超过三十万,这笔费用需均摊至每位成员,那么每人需承担三千元的支出。若幸运地无人患病,则无需进行任何资金缴纳。
截至19日下午,“相互保”参与人数已超过330万。
每月要付的钱会无上限吗?
尽管“相互保”的加入门槛极低,仅需0元,然而根据前述的运作机制,部分人对此表示忧虑,他们担心未来需要分摊的费用可能会持续增加,且没有明确的最高限制。
现实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非常低。
信美相互的总精算师曾卓向记者透露,实际上重大疾病的发生几率并不大。据他估算,新用户在第一年的分摊费用大概会在100到200元这个区间内。
截至19日傍晚,参与“相互保”的人数已突破330万大关。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关注,他们想知道,“相互保”是否按照每月的实际理赔费用进行分摊,那么当参保人数达到1亿时,是否能够以更低的费用加入呢?
对此,保险行业专家向记者透露:“从统计学角度来看,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发病率与参保总人数的比率将趋于稳定。因此,当参保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每人所需承担的保费将不会出现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