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将沮河的双河堰改造成了具备防洪、灌溉、发电、旅游和生态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堰坝,其中7级跌水的鱼道巧妙地形成了壮观的叠瀑景象。三峡日报的通讯员曾江勇拍摄了这一美景。
我们的目标与策略是: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致力于构建高品质产业、宜人生态环境、舒适生活条件,努力达成远安的七大发展定位: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县、全国航天产业的关键基地、“世界旅游名城”的优选目的地、“清洁能源之都”的引领区、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的示范区、国家“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的基地、全国文明城市的标杆。到2025年,我们需努力确保实现“五个领域全省领先”:在综合实力上位居全省山区县之首、在转型发展上处于全省山区县最前沿、在乡村振兴方面走在全省最前面、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在基层治理上成为全省的标杆。
浙江安吉,被誉为“两山”理论的诞生地。该县占地面积达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47万。在2020年,该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了487.06亿元,旅游业总收入更是高达305亿元,成功荣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远安县,湖北省绿化水平最高的县份,其绿色发展指数已连续三年稳居宜昌市下辖县区之首。该县占地面积达17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19万。2020年,其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74.4亿元,旅游收入更是高达47亿元,成功入选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第二批名单。
两个以“安”字命名的县域,如今正展开“深度交融”。远安县与安吉县相互对照,挖掘自身不足,深入反思“满足现状”的心态,决心突破思想壁垒,锁定绿色产业,决心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突破,努力塑造湖北版的“安吉”。
弃“黑”追“绿”,激活转型引擎
9月8日,记者抵达了远安县茅坪场镇的白云村。昔日因采煤作业而导致的漫天黑尘和河水断流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村子如今呈现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美丽画卷。镇党委宣传委员周磊介绍道,自2018年白云村煤矿企业全面关闭以来,已经对320亩的渣场进行了清理,并且及时进行了平整覆土和植树复绿的工作。
昔日矿坑、渣场之处,绿意盎然地蔓延开来,白云村党支部书记王运红开始思考煤矿关闭后的新兴产业。村集体筹集了专项资金,决定对村民种植猕猴桃给予每亩1000元的补贴。张兴国便响应号召,种植了5亩猕猴桃,到了2020年,他的猕猴桃挂果量达到了5000多斤,通过售卖这些果实,他赚了5万多元。
为构建猕猴桃产业特色村落,白云村将矿业企业关闭后空置的房屋改建成一座冷库,并设立了淘宝网店平台,同时注册了“堰云岭”品牌。目前,村里有超过100户人家种植猕猴桃,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年产量达到10万斤,平均每户年收入超过1万元,村民们从依赖资源型经济转变为享受生态型经济。白云村因此荣获湖北省“绿色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称号。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花林寺镇龙凤村的庞家湾地区,20余栋民宿每天都迎来众多游客,而洋坪镇陈家湾村的武陵峡口生态景区同样迎来了旅游旺季。这些景区,都是依托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而成功打造的。
远安昔为湖北煤炭产量之冠,境内磷矿石储量高达17.8亿吨,煤炭与磷矿产业产值曾占全县经济总量七成以上。县委书记汤明指出,要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坚决摒弃对资源的过度依赖,积极转向绿色经济,还需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结合实际情况,精准定位发展方向。
全县的213座煤矿均已停业,磷矿的开采能力显著减少,降至每年仅277万吨。矿山企业陆续投入资金,开发了80多个旅游和农旅融合项目,建成了武陵峡口、横鼎漂流等关键景区,并推动了旅游饭店、农家乐以及民宿等众多相关服务业态的发展。在最近三年里,全县总计完成了超过70亿元的技改投资,促进了磷化工、水泥、陶瓷等传统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
在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之际,新兴产业也在努力攻克难关。在航天动力领域,我们成功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总投资高达50亿元的航天动力总装项目已正式在白洋工业园启动建设。在装备制造领域,我们成功引进了20多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从浙江玉环而来,初步形成了机械加工的产业集群。而在清洁能源领域,页岩气的勘探与开采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可开采的页岩气总量约为6000亿立方米。风力发电项目逐步扩大规模,其中已建成的百里荒风电场、茅坪风电场等,总装机量达到了10万千瓦……
积“绿”成“景”,掘金全域旅游
丹霞山水,独享天成之美;田园牧歌,描绘着远安的诗意画卷。那么,如何能更快地让这些美景惠及民众?远安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田园向记者透露,该县正将旅游业定位为第三产业的领军产业,以全域旅游为标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迈向系统化整合。
全县致力于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精心打造了核心景区,并成功推出了包括2家4A级和4家3A级在内的13个重点景区,同时新增了2家四星级酒店,以及超过10条精心规划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多种经营模式,旨在将县城塑造成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核心以及全面旅游的汇集中心,携手与相邻的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夷陵区合力打造并力争创建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成功建设了10个省级和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远安特色土泥鳅餐饮以及“远来珍好”旅游商品公共品牌备受游客喜爱。提升民宿业水平,全县范围内共有超过1000家客栈民宿及农家乐正式开业,其中包括一家国家级金宿级民宿、十三家国家级金牌农家乐以及六家五星级农家乐。在云顶的高山、丹霞的河谷、九龙的烟霞以及武陵的汤池等地,我们打造了全年的四季旅游项目,构筑了“道教圣地鸣凤山、丹山碧水金家湾、瑶池温泉武陵峡、梦幻神奇太清洞、横鼎激情大漂流”这五大文化旅游品牌。
对村庄规划进行分类制定,对远安未来二十至三十年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和预测,依据人口梯次迁移的规律,对县城迁移核心区、城乡结合区、过渡安置区以及“逆城镇化”康养预留区进行差异化布局优化,整体规划、特色打造。
精心培育和深化特色农业产业,瓦仓大米、远安黄茶、远安香菇以及远安冲菜均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目前,拥有15家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总产值为38.93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1.73亿元。
远安通过推广全域旅游,成功将农业区域转变为旅游景点,农田成为公园,农舍改造成住宿设施,农产品升级为旅游纪念品。此举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为村集体带来了收入,帮助群众实现了富裕。游客数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以年均18%和23%的速度增长,乡村旅游在全县旅游产业中的比重超过70%。
以推动全域旅游为着力点,远安实现了旅游业对工业的推动、对农业的带动以及在三产中的主导地位,开创了新的发展格局,并成功激发了旅游业的倍增效应。
水美乡村,留住乡愁记忆
此处流水声声,珠玉般的水花飞溅,轻风轻拂着古树,白鹭在喧闹的河面上掠过。位于沮河与鹿苑河交汇之地的双河堰,采用活松木桩与鹅卵石构筑而成,沿着河岸的红砂岩建造渠道,营造出清代诗人高鼎《村居》中的诗意氛围。那7级跌水的鱼道形成的一连串瀑布,宛如飞鸟振翅于沮水之上,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也成为了远安人深藏心中的乡愁象征。
2020年,远安启动了全国2020-2021年度的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项目投资额高达3.78亿元。工程涉及沮河干流以及其支流五里河、龙潭河等共计71公里的水系,对河道进行了清淤作业,对岸坡实施了整治,实现了水系的连通,加强了防污控污措施,注重了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并进行了景观和人文的综合治理。
截至目前,我们已对5万亩砂场和河滩地进行生态修复,对13处集防洪、灌溉、生态、旅游、发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堰堤进行了改造,种植了32万株树木,修建了32.57公里的生态护岸,生态岸线覆盖率超过90%,同时保护了6.39万亩耕地。远安县水利局副局长肖运喜这样介绍。
在水美乡村建设过程中,远安坚守生态保护的初衷,力求保持自然生态的纯粹与整体,着重展现优质水资源、健全水生态、宜人水环境、卓越水文化、现代化的水管理以及丹霞地貌等特色,深入挖掘双河堰等“八大河水”长达两个世纪的水文化内涵,打造了远安堤堰博物馆和水电研学平台,推动水生态与水文化的紧密结合。因此,产生了双河堰旅游综合体、龙隐谷康养区等一系列旅游景点,这些景点景区的兴起使得旅游收入每年增长超过5.5亿元,同时推动了核心农产品的年均增收超过9000万元,让10.23万人口受益,让更多的民众得以享受到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生活。
绿色,发展突围的利器
远安县荣膺全省绿化达标之冠,始终坚守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怀揣着将湖北打造为“安吉”的宏伟愿景,全力发起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役。
资源消耗的途径已被封堵,面对挑战,远安积极应对,思维实现突破:愿意放弃眼前的利益,告别“石油时代”,加速以矿业、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向更高层次转型,促进新旧动能的平稳过渡,打造以航天动力、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为支柱的新兴工业集群;同时,对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有利于民众增收的绿色产业,全力进行布局和推进,实现“青山绿水”向“黄金白银”的转变。
坚持“两山”理念,安吉已经实现了生态环境优美、产业发展繁荣、民众生活富裕。在湖北打造“安吉模式”,远安紧握绿色发展这把利剑,不断突破困境,促进山水资源催生优质产业,诗情画意的远安必将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