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实力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专科建设。这些专科建设不仅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硬实力”,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中,将专科能力指数列为衡量公立医院能力提升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在公立医院追求高品质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促进临床专科的标准化建设,指导医疗机构提升专科服务能力,确保民众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近期,健康报社主办,华润三九公益赞助的“专科建设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及“2023年医疗机构专科标准化建设助力行动”的启动仪式上,与会专家们围绕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昂:
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提升公立医院的整体发展质量,医疗机构需实现“顶天立地”的目标。“顶天”一方面意味着需强化临床专科的整体建设水平,通过制定标准,对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另一方面,通过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的持续推动,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的疾病救治能力,并优化疾病救治的流程。
“立地”意味着医院需全面提升医疗、教学和科研三个领域的水平。在医疗领域,医院必须切实增强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严格遵循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三严”原则;在教学领域,所有参与教学的医院,包括带教医院、教学医院以及附属医院,都应齐心协力,不断推动公立医院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在科研领域,则需深入开展高水平的临床研究,并加强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 董家鸿:
建立健全区域智慧健康医疗体系
在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下,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医疗工作重心从“以治疗疾病”转向“以人民健康”为核心,并着力构建一个以全民健康为宗旨的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这已成为我国深化医疗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加强和壮大医院建设的同时,医疗资源分配应更加倾向于基层,由大型医院引领并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从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了构建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经济实惠且易于获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设立了这样一个联合体,该联合体由医院选派的医生、护理团队以及医政管理人员组成,旨在实现医疗服务的一致性和医疗管理的整合。依据各类医疗机构的特性分配相应职责,构建起涵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的多层次协作网络,打造一个以科技为后盾、以多级医疗机构联动为基石的智能化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区域内所有居民提供涵盖预防、治疗、康复、慢性病管理以及老年人照护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医疗服务。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二丹:
优化专科结构 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推动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和医药产业的协同进步与治理提升。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领域的发展都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而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对结构和体制的优化与革新。必须推动高品质资源的扩充以及区域间的平衡配置,旨在强化对重要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增强基层在防病治病方面的健康管理能力,深化以医药公益为核心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规范民营医院的发展路径,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专科技术的提升。
推动专科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需在医院内部构建跨学科联合诊疗机制,构建包含专科集群和中心化布局的专科体系;其次,需构建专科与专病相结合的联盟,纵向贯通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完整的诊疗闭环;再者,需将临床服务与教学科研相协调,实现有效融合;最后,需推动业务与财务融合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专科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达成专科的优质发展目标,需先确保专科的定位、实力与规模三者之间的协调,通过现有规模对主体规模进行优化,加强专科基础建设,同时关注专科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以及新模式。此外,还需将公立医院的定位与体系进行深入整合,构建以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级、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为核心,以高水平市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为支撑,以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为载体的公立医院网络。此网络将在疑难重症及重大疫情的医疗救治、多中心研究数据整合、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向高质量迈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 王杉:
“3+1”体系推进专科能力精准持续提升
专科能力发展需把握三大关键要素,即精确性、持续性以及能力的增强。无论是国家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还是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专科,抑或是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的高素质成长,其核心目标均聚焦于能力的提升。
医院深知,提升医疗水平是专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医院正面临着一个挑战,那就是要明确提升专科能力所需的具体能力,并探索如何达到专科领域的卓越发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构建的“3+1专科能力精准持续提升体系”可依据能力清单及评估成效,量身定制专科能力进阶策略,这包括专科能力清单体系、相应的能力评价体系、能力提升体系以及专科能力评估机制。
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装备的进步日复一日,层出不穷。然而,各医疗机构的专科技术水平、装备水平以及管理水平各有差异,且不同专科及医院所在地区的疾病谱亦不尽相同。因此,医院需依据这些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能力提升策略,以促进各自专科的发展。
观点荟萃
(按发言顺序排序)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
薛冬:
推动公立医院向高质量迈进,必须集中精力加强专科实力培育,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专科。同时,借助国家考试及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深入探究医院现有优势专科,持续跟踪专科各项指标动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副院长
王建宁:
医院的发展必须与国家的宏观趋势相吻合,其定位直接影响了医院未来的发展架构与运作模式。在理想状态下,国家层面应当针对不同级别的医院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扶持和指导方向。医院若欲增强其专科水平,必须对专科进行细分,具体至亚专业层面。此划分旨在增强专科的科研研发水平、科研实力、对新技术掌握与探索的能力,唯有如此,专科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竞争力方能得到显著提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郭树彬:
提高专科水平与推动公立医院向高质量迈进,首要任务是确立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并构建一流的发展模式。学科建设与医院进步相互促进,必须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整合资源以优化学科架构,全面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构建新的文化体系,以此推动医院发展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顾晋:
国家级医院作为“国家队”,理应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并需提高对病例组合指数(CMI)的评判标准。
分级诊疗旨在确保复杂和严重疾病的患者能够前往大型医院接受治疗,与此同时,一般性的疾病、轻微病症以及康复期的患者则可在基层医疗单位得到相应的治疗。当前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指标共有55项,尽管引入了CMI值这一指标,但医院收治复杂和重症患者的比例仍旧偏低。因此,有必要对这55项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提升CMI值的权重,以便使三级医院能够接纳更多疑难重症患者,并将一般性疾病的治疗任务留归基层医疗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显:
公立医院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规模的适度扩张,也要强调精细化的管理。那些原本规模较小的医院在扩大规模时,必须谨慎行事,合理协调规模扩张与精细化管理之间的潜在冲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贾旺:
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需兼顾其公益性,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具体而言,公立医院的运营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确保医院财务收支相抵,并略有盈余;其次,应让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从事相应工作;最后,医院的管理应实现精细化的同时,也要确保其影响力和执行力能够覆盖到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