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报道,近期免密支付功能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4月6日,记者廖蒙发现,近期苹果账户在凌晨被盗刷162次的事件在微博热搜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这些案例中,一位消费者在深夜时发现自己的手机账户被刷走了998元,用于充值一款游戏,而当他尝试再次消费时,却因为信用卡额度限制而遭到了拒绝。凌晨2点50分至5点51分期间,有消费者遭遇盗刷,共计162次,涉及金额已超过八万元。
这些消费者所遭遇的盗刷事件,都指向了苹果手机账户所开启的无密码支付功能。鉴于对账户安全的顾虑,这一议题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众多网友在评论区对无密码支付的安全性表达了疑虑,同时也有人分享了自己因无密码支付而遭受损失的经历。
近期,免密支付在各消费场合被广泛采用,依据消费者的支付习性或个人设定,服务商向用户提供了不同额度的免密支付选项,从而简化了用户操作流程。此举不仅成为平台吸引顾客的关键策略之一,同时也极大地便利了消费者。
同时,尽管免密支付带来了支付上的便捷,但众多用户反映难以取消免密支付功能,且开通后存在乱收费的现象。经过北京商报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消费者在免密支付方面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盗刷风险和不明扣费。盗刷现象多由账户信息泄露所致,此类事件往往在深夜时段发生,消费者往往难以迅速察觉;至于扣费问题,则多因用户在各类交易场合未能仔细阅读扣费提示,导致的不明或非预期支出,往往也被默认为免密操作处理。
在讨论免密支付可能引发的账户安全风险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王鹏提出,尽管免密支付在方便用户支付方面有所提升,但随之而来的资金被盗刷等安全隐患却屡见不鲜,让人感到忧虑。一旦手机遗失或账户信息泄露,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绕过密码验证环节,直接进行扣款,从而给用户造成经济损失。此外,小额免密支付容易累积成大额损失,而且盗刷行为往往不易被发现,用户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到问题的存在。
中国消费者协会先前已经向消费者发出警示,提醒他们在进行网络购物时应当小心使用手机上的“免密支付”功能,以免因为账户权限过于宽松而导致资金损失。消费者应当主动对支付权限进行管理,绝不能因为贪图方便而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地开启了免密支付功能,却不知如何查找相关信息。面对这一问题,用户究竟该如何查询和关闭免密支付?为此,北京商报记者进行了深入的实际测试,发现用户可以通过提供免密支付服务的平台进行相应的操作。
以主流支付平台为例,若要在支付宝应用内操作,需进入首页后,先点击右下角的“我的”,接着在右上角找到“设置”并点击,然后选择“支付设置”,进入后找到“自动续费/免密支付”选项,选择你想要关闭服务的相应应用,并点击“关闭服务”按钮即可。在微信应用中,用户能够浏览微信支付所授权的扣费项目。具体操作为,进入微信页面后,点击右下角的“我”,然后选择“服务”,再点击“钱包”。在支付设置中,可以找到“免密支付”选项。选中对应的App,即可点击“关闭扣费服务”。
在多种手机操作系统上,用户同样能够执行相同的查询与终止操作。以iOS系统为例,用户需进入苹果手机的“设置”菜单,点击“账户”和“订阅”,然后挑选“订阅中”的App,便能够查看到已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软件。完成选择后,点击“取消订阅”并确认操作,即可成功关闭免密支付服务。
王鹏提出,对于提供免密支付服务的平台或支付机构,有必要强化风险管控,确立适宜的免密支付额度及适用范围,并构建异常交易监控体系。此外,增强账户安全是关键,他倡导用户采用复杂度高的密码,并启用双因素认证。同时,在启用或终止免密支付功能时,需详尽告知用户相关支付风险及注意事项,并确保用户能便捷地查阅免密支付授权信息及关闭服务途径。
王鹏对消费者提出警示,提醒大家在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时需格外小心,非必要情况下应避免启用。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应单独设立并定期审查交易流水,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核实。一旦账户遭遇盗刷,应立即暂停支付通道并报警,同时妥善保存所有相关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