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化成为近年来头部电商平台的主旋律,为了留住用户,这些平台纷纷采取增加优质内容的方法来增强用户体验,以此提高用户的忠诚度,进而推动销售转化。然而,由于电商平台本身缺乏内容基因,它们的内容化策略自然就是跟风而行,从最初的种草图文,到后来的短视频,再到直播,如今又转向了短剧。
近期,多多视频推出了“2025年短剧共创计划重大更新”,宣告短剧创作者将终身享有播放收益分成,且收益上限不限,CPM阶梯式激励最高可至18元。同时,该平台对题材范围进行了全面放宽。不仅如此,官方还将提供高达50%的成本对投以及全方位的支持,涵盖从选题、制作直至分发的整个流程,确保创作者得到全程的保驾护航。
这标志着春节假期之后,拼多多对短剧领域的再度投入加大,其意图显然是为了以更优厚的待遇吸引制片方。需知,多多短剧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平台之一,创作者无需签订独家协议,只需保证版权的完整性就能加入。然而,拼多多对此领域的持续加码也反映出另一个问题,即内容创作者并不倾向于将作品发布在多多短剧上。
尽管拼多多提供的价格颇为丰厚,但创作者的实际收入却并不怎么可观。目前拼多多采用的短剧盈利模式是CPM流量分成,也就是说,短剧的观看次数越多,制作方能够获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这种“高比例分成、大量流量、快速变现”的模式在免费短剧领域并非首次出现,然而拼多多面临的问题是流量不足,因此制作方获得合理回报的机会并不大。
红果短剧之所以能够风生水起,其核心在于字节跳动庞大的流量平台助力分发,使得投入成本几乎为零即可获得充足的曝光机会。某种程度上,拼多多的短剧业务也面临着苹果Pro所遭遇的相同困境,那就是“鸡”与“蛋”的先后顺序问题。
红果短剧之所以取得成功,在于字节跳动巧妙地实现了流量循环,进而催生了飞轮效应。这一效应的启动,得益于抖音、番茄小说、今日头条等平台带来的庞大流量,随后吸引了众多短剧制作方纷纷加入。随着内容的不断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红果短剧产生了深厚的喜爱。然而,在多多短剧的领域,短剧制作方更倾向于先了解用户规模,而拼多多则更希望制作方能够先构建起庞大的内容生态。
当然,拼多多并非不愿意对短剧业务投入“天使投资”,但实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短剧业务对于拼多多来说,是实现电商内容化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流量焦虑。然而,拼多多作为一个以购物为核心的货架式电商平台,用户的目标明确且效率高,因此用户在满足购买需求后往往会迅速离开。
在往昔岁月里,电商领域始终如一,然而,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众多内容平台纷纷将电商视为流量变现的途径,这一局面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内容平台看中了电商的盈利潜力,于是纷纷加入其中,企图分得一杯羹,由此,电商平台的角色也从广告投放的大户转变为了竞争对手。
起初,拼多多在微信平台上无拘无束地投放广告,通过“砍一刀”活动将微信用户的社交网络转化为商业价值。然而,随着视频号涉足电商领域,拼多多不得不转而成为B站UP主们的赞助商。
除此之外,情况远不止蛋糕未能膨胀、分蛋糕的人却增多的简单,内容平台涉足电商所面临的挑战,不仅在于它们占据了用户的宝贵时间,更在于它们将用户的购物欲望一并俘获。在这种背景下,电商平台不得不亲自介入,自行制作内容并吸引流量,因此,吸引内容创作者成为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的共同策略。
短剧与短视频、图文不同,其沉没成本相当高昂,制作一部质量上乘的短剧,仅制作费用就需投入数十万元。此外,目前众多短剧平台普遍实行的是对独家与非独家合作进行明确划分的政策。以红果短剧为例,在非独家合作的情况下,每小时的费用为2元,而在独家合作的情况下,费用可提升至8元每小时,并且还能享受到1.8倍的保底系数额外加成。
短剧难以实现与短视频、图文等内容的全网同步,毕竟对短剧制作方来说,由于拼多多的流量池较浅,选择其平台制作短剧就像是进行一场赌博。不解决流量问题,仅靠激励政策,拼多多很难吸引到创作者;而若无法吸引创作者,作为电商平台的拼多多又从何而来流量呢?
因此,若拼多多不能如昔日推出百亿补贴那般,真正投入一笔足以打动创作者的巨额资金,那么这个难题几乎无法解决。然而,面对营收增速锐减至10%、净利润大幅下降47%、市值缩水2400亿的拼多多,它是否还能在“百亿减免”和“千亿扶持”计划之外,再拨出一大笔资金投入到短剧领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