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知名演员游本昌所塑造的济公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他,这位来自泰州的老人,已过八旬,却依然在舞台上焕发着活力。他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他不仅是济公这一角色的代表,更是传承优秀文化的使者。在《40年40人·家在泰州》这一专栏中,编辑将带领大家一窥游本昌的精神世界。
回望《桃花扇》不忘初心的艺术探索
游本昌已迈入耄耋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深厚。他不止一次返回故乡泰州,试图找回儿时的记忆。在光孝寺、梅兰芳纪念馆等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近期,他又一次踏足泰州,参观了“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对于评书界的泰斗柳敬亭,游本昌充满了敬意,提及当年他主演的戏剧《桃花扇》,他不禁感慨万分。
在那个年代,游本昌对艺术抱有极大的渴望,即便是扮演小角色,他也能将角色演绎得生动而精彩。
济公与弘一 因佛结缘的经典演绎
游本昌在谈论人生时,济公这一角色无疑是无法避开的。他是游本昌演艺生涯中塑造的第80个形象,凭借多年的话剧表演经验和对于角色的深刻理解,他在演绎济公时积累了丰富的表现力,实现了演员与角色的完美融合。此外,他还塑造了极具个性化的表情,正如歌词所描绘的“半边脸庞泪痕斑斑,半边脸庞笑意盈盈”,这一形象已成为济公角色的象征。
游本昌表示:“尽管他的外表看起来颇为破旧,然而他的内心却怀揣着佛心,这一点至关重要。若不推崇济公文化的核心精神,那么我们所看到的便只是表面现象,仍旧是肤浅的。”
游本昌,这位多次演绎济公角色的艺术家,多年来致力于探寻济公精神的核心与深意。尽管历史上的济公是南宋时期一位性格直率且颇具奇才的高僧,但经过游本昌的诠释,济公的形象已赋予了更多现代的内涵。
游本昌表示:“济公的传说蕴含着积极的价值。无论从哪个角度考量,他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为他们的苦难发声,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专门负责解决人间的种种不公。在《济公》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专管人间不平气’,这正是济公的核心所在,也是他之所以被称为‘公’的原因。这一点在当代济公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济世为公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济公文化,无我利他,在这一点上是有现代意义的。”
游本昌在观众面前塑造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分别是济公和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曾赴日本留学,在38岁那年剃度为僧。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还是一位活跃的戏剧活动家,更是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之一。近年来,游本昌在故乡泰州多次上演了话剧《弘一法师之最后的胜利》。在年逾八旬的高龄,他担纲主演,生动诠释了一位高僧——弘一法师——生命旅程的终章。
游本昌表示:“弘一大师这一题材颇具深度,其戏剧风格颇为宁静。然而,在泰州,这一题材却屡次激发我们的演出热情,连续多次上演。这充分表明了人们对文化的渴望。而且,演出结束后,我们收获了积极的反响。”
游本昌认为,济公与弘一法师在灵魂深处存在某种相似之处,他将这种相似性解读为“弘济同源”。这两个角色在佛学修为上有着共通之处,而游本昌在演绎这两个角色时,其表演同样十分出色。
拥抱互联网 文化扶贫的积极尝试
游本昌已年过八旬,但近两年他在舞台上依旧十分活跃。对于年轻人热衷的微博和抖音,游老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便在安享晚年之际,他依然对表演艺术抱有坚定的热爱。游本昌表示,尽管传播渠道和方式在变,但传播的内容必须保持不变,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样需要在网络空间得到广泛传播。
近期,游本昌再度启动了“文化扶贫”项目,投身于话剧《济公学堂》的表演。相较之下,《弘一法师之最后的胜利》一剧,《济公学堂》更具生活气息,使得众多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