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能否利用流量和话费将自有商场内的消费点通过手机服务连接到各类APP应用的支付和消费? 当然,这在过去几年可能很难实现,但今天互联网的创新为各种新产品、新模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非常流行。 无论是电话支付还是数据支付,都仍然处于边缘化状态。 他们真的能与微信和支付宝竞争吗?
移动支付领域的成功崛起,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移动支付牌照争夺战。 笔者了解到,如今一张移动支付牌照动辄要400至5亿,中介费更是上千万。 这说明移动支付牌照供不应求。 学位和商业价值,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
我们注意到,其实所谓的移动支付市场更多的是把金融、本地生活、O2O等领域的应用与市场结合起来。 因此,虽然移动支付只是一个接口,但大佬们感兴趣的是幕后的支付权限。 价值。 现在三大运营商都取消了语音漫游,他们唯一的王牌就是手中的流量。 如果联合推出流量支付,能否颠覆市场?
我们在目前的系统应用中可以看到,部分手机应用内支付选择了移动运营商的话费支付,因为与手机硬件绑定的支付过程简单快捷,比现有的微信支付宝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这是从操作的角度来看的。 苹果目前支持全球多个国家运营商的话费支付。 这样就不需要开通所谓的手机支付服务,用户的使用率将会大大提高。 但在结算过程中,运营商将需要支付更多的话费。 通过自己的系统进行流通。
那么,如果通过话费缴费方式进行超额缴费,流量缴费会流行吗?
虽然运营商目前的处境并不好,但他们毕竟是国有企业,是基础通信服务的提供者。 在与微信、QQ的战争中,我们失去了语音通话的话语权。 4G推出后逐步取消漫游费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市场份额的减少和缺乏用户支持是语音漫游的最大障碍。 因此,取消语音漫游实际上是目前的事。 现阶段,不会对运营商造成太大影响。 相反,运营商有可能通过运营商移动支付颠覆现有的互联网支付行业。
一、用户基础和服务基础;
虽然三大运营商的用户均以中国移动为首,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用户也不容小觑。 尤其是现在的移动设备,如果想要使用通信服务,就需要成为运营商的用户。 这是由行业的性质决定的。 这恰恰是运营商最大的依赖。 再加上宽带服务的铺设,让家庭单位的用户能够更好地获得通信服务。 因此,与较早运营的微信、支付宝相比,运营商有很大的基础优势。
二、经营者的地位优势;
运营商垄断国内基本通信服务,手机、电话使用的所谓通信、流量服务必须以运营商为基础,包括通话语音服务(使用流量的第三方软件应用已经可以使用语音通信)、流量服务(流量还是需要向运营商购买)、宽带服务等,正是这样,所谓的服务必须建立在运营商服务的基础上,运营商才有商业话语权。
三是流量时代来临;
当手机外出且没有WIFI信号时,只能使用运营商的流量服务。 随着5G技术越来越成熟,运营商的业务开始向流量倾斜。 所谓流量银行的概念此前也曾流行过。 只是运营商还没有推广。 如果5G应用到来,流量使用量会特别大。 我们称之为“流量时代”。 除了基础硬件传输的挑战,运营商还需要考虑如何构建基于流量的移动通信生态系统。
然而,运营商支付也面临着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改变现有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 因为从支付宝开始,大家都认可了所谓的移动支付,互联网巨头的商业背书也越来越强烈。 虽然运营商有国家背书,但商业运营商明显慢于互联网产品模式,尤其是在用户体验方面,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相比,不仅产品设计的界面交互和操作流程死板,而且出发点也不同。更多的是公司本身而不是用户,因此生产的产品无法迎合用户的喜好。
据笔者了解,其实运营商体系的人才数量并不比互联网公司少,但内部关系复杂,产品运营会遭遇各种内战。 改变这样的内部结构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干涉的。 短期来看,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经历了多年转型阵痛的运营商明白,与更多平台企业合作也能取得奇效。 如果国内运营商与中国电信建立合作关系,接入话费支付,然后制定支付标准和开放接口,企业应用必然会蜂拥而至。 而这只是资源利用的一种手段。 结合线下营业厅推广基础通信服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运营商应该怎么做呢? 如何建立可行的运营商支付体系?
简化支付流程并整合资源
因为手机里有一张手机卡,以后每部手机都会实名制,这样运营商支付的硬件基础就有了。 当然,这样的基础一直存在,但使用它的用户数量是有限的。 另外,需要将现有的支付资源整合为一,包括各大应用平台、微信、支付宝等开放运营商支付接口,直接转换话费和流量进行流通(可能需要一些国家授权和资质)。 最难破解的其实是企业。 企业必须有一套可行的流程来使用运营商支付。 这样,经营者和银行的利益就联系在一起了。 显然,这方面需要平衡。
发挥渠道优势改变用户支付习惯
通过应用来改变用户习惯是很难的,而且成本确实很高。 别说支付宝,光是网约车为了改变用户出行的生活方式行为,就已经奋斗了四五年,消耗了无数资金。 因此,仍然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 但电信运营商则不同。 商务办公成本低、覆盖范围高、吸引力也高。 因此,在渠道运营上显然更有优势。 其中不少用户来自三四线城市,运营商支付的便捷性可以满足他们的运营需求。 这群用户恰好是微信、支付宝等无法覆盖的人群,所以走业务向上路线是个好主意。 选择。
笔者认为,对于运营商来说,无论是话费支付还是未来的流量支付,虽然基础实力都很强,但除了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巨头之外,行业内还有各种硬件厂商,而移动支付则是仍处于劣势。 在多方竞争的状态下,运营商最好这个时候入局,或许还能有一席之地。 如果机会稍纵即逝,如果还犹豫不决,一旦支付市场稳定下来,电信运营商就什么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