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两极战争

2024-01-18
来源:网络整理

使用习惯可能最终成为决定市场成败的重要因素。 当NFC未能成为主流时,消费者举起手机支付,应该直接点击微信支付,还是应该先在屏幕密密麻麻的APP中找到支付宝,然后再去点击支付按钮?

文丨花样年编|秦岩

来源丨懂笔记(ID:)

“老板,付款已完成,请查看。” 东东笔记在地铁口的报刊亭买了一份早餐,将刚刚扫描商家二维码的手机放进了口袋。

“刷微信还是支付宝?” 如今,这句话在很多城市的早餐摊、菜市场最常听到,包括连锁超市、快捷酒店甚至五星级酒店。 许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使用它。 移动支付更方便。

正是因为每天数以千计的理解笔记等普通使用需求,移动支付才得到了广大用户群体的认可。 滴水成河,无数的用户和应用场景促成了这“新四大发明”的交易额,四年来增长了30多倍——从1.3万亿增长到35.33万亿。

不仅如此,根据易观咨询的观察和预测,今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大。

数量不断增长的背后,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国内移动支付领域已经形成以支付宝和微信(财付通)为代表的两极战争(两者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0%)。

然而,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移动支付的市场份额逐渐发生了小幅变化,但却高度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即支付宝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其市场份额已从60%以上逐渐被蚕食。 到50%多一点。 微信支付团队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支付每月线下支付笔数较去年增长280%,每月社交支付笔数较去年增长23% 。

不难看出,微信支付的线下支付正在快速增长,与支付宝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竞争将愈发胶着。 与此同时,除了继续在国内市场竞争外,它们也在加紧布局海外战场,两极战争愈演愈烈。

支付宝市场份额为何从80%跌至50%?

二维码和红包可以说是近年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让移动支付直接普及到大至八十岁的老人、小至几岁的孩子。 至于POS机,在没有普及之前就已经被移动支付彻底改变了。

支付宝和财付通之间的市场竞争发生在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上。 随着财付通和支付宝逐渐渗透到消费者中,双方的份额都出现了一些变化。 东东笔记通过观察易观咨询《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报告》发现,支付宝从去年第四季度的54.1%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53.7%; 财付通的占比从去年第四季度的37.02%上升。 今年第二季度增长至39.12%。

要知道,在先发优势明显的移动支付领域,市场份额想要增加或者减少都非常困难。 虽然财付通仅小幅增长,​​支付宝仅小幅下降,但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变化。 数字化变革深处,实际上是争夺用户方式的变化。 腾讯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拓展财付通的支付场景。 不久前,微信支付功能也上线了。

然而,硝烟尚未散去的“双十一”战场,也引发了年度最大规模的移动支付竞争。 经过一天的购物,11月12日,不少消费者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今年双十一的账单。 “东城区购物力排名第六”、“微信区购物力排名第一”……这样的账单背后,最幸福的就是支付宝。 仅11日一天,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支付金额就达到1682亿(不含后期未完成或退款的交易)。

虽然双十一是淘宝的主场,但京东等平台的销量也不容小觑。 严格来说,今年是京东参与双十一的第二年,交易额达到1271亿,而淘宝则用了9年时间才达到1682亿。 京东在交易量背后更多地使用微信支付。 虽然规模没有支付宝大,但财付通不仅仅是京东的支付渠道。 今年双十一《王者荣耀》也举办了促销活动,交易量也相当可观。

一位行业分析师告诉懂笔记:“在今年四季度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的变化中,电商将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支付宝作为阿里巴巴电商平台唯一的支付渠道,也将获得一定的增长。”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移动支付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但支付宝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渐缩小。 要知道,就在三年前,支付宝占据了国内移动支付近80%的份额,但现在只有50%左右。

更重要的是,每年第四季度的疯狂购物能给支付宝带来的“药效”并不持久。 在与财付通的斗争中,一定有更强大的手段。

海外战争愈演愈烈。 最终的战斗到底是什么?

网络购物已成为推动移动支付在中国普及的一股神奇力量。 我国移动支付转型升级后,移动支付平台和不少中国消费者也将国内的支付方式带到了国外。 可见,移动支付的两极战争正在海外蔓延。

事实上,随着国内移动支付格局相对稳定,市场可挖掘的空间越来越小。 这个时候,另辟蹊径就成了必然。 可见,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相关数据显示,支付宝目前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家商户; 微信支付已覆盖超过13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超过13万家海外商户。 值得一提的是,出国后的移动支付支持多种外币结算,其中微信支付支持12种外币。

此外,中国消费者的海外购物也成为国内移动支付出海的又一动力。 近年来,出国旅游已成为部分国内消费者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仅今年黄金周期间,国内出境旅游人数就超过600万人次,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出境旅游人数第一。

从数据可以看出,出境游是一个快速增长的群体,中国游客出境也带动了国人的海外购物旅游消费。 韩国济州岛的免税店因为每年大量的中国游客,很早就接入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近日,法国老佛爷百货公司也宣布将在其国内分店逐步推广微信支付。

海外商户和移动支付平台的双重推广,保证了国内消费者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使用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 这是支付平台的业务拓展,也是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便利。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艳在与东东笔记的交流中总结了移动支付出海的两大原因:“支付是消费的一个环节,消费先出海,支付先出海。”出海的基础,这应该算是一个内部因素,另外,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已经初步确定,增长空间有限,因此布局海外市场具有战略突破的意义。应被视为外部因素。”

可以说,移动支付在海外市场的广阔前景,促使移动支付这块蛋糕的争夺再次升级。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支付平台发出了预警。 竞争越激烈,越要避免盲目性。 选择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必须有匹配的移动支付水平,否则仅有移动支付数量对平台来说是没有用的。

生态闭环是各行业竞争的增强器

需要强调的是,支付宝和财付通在国内外暗自竞争的同时,也在积极投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动支付业务。

目前,蚂蚁金服正与印尼媒体巨头合作,在该国推出数字支付服务; 腾讯领投印度即时通讯应用Hike,并在其平台上推出移动支付功能。 国内移动支付巨头已将战火从中国蔓延至东南亚。

国内第三方移动支付竞争如此激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支付本来就是一门大生意。 支付首先能获得的就是用户流量,这形成了金融业务的天然资源,由此衍生的金融业务也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 “支付属于金融行业各业态的基础设施,担负着账户建立和流量入口的功能。某种程度上,支付竞争是互联网金融各业态竞争的最前线。” 薛红艳告诉《懂笔记》。

例如,支付宝在2004年推出后,通过便捷的支付和自有电子商务的唯一交易渠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并迅速确立了在国内移动支付的市场地位。 随着支付宝注册用户的增加和用户粘性的增加,余额宝等相关金融服务也成为国内消费者新的理财方式。 上线初期,以高于银行的年化利率成功吸引了数亿用户。 。 当然,近两年余额宝相对其他理财平台的年化优势越来越小,用户也在流失。

面对移动支付平台纷纷出海的举动,薛红艳进一步强调:“支付的海外拓展,也是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出海的前线。表面上看是支付出海,但事实上,这为互联网金融整体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蚂蚁金服从和腾讯的海外支付扩张和投资布局来看,其金融海外计划已经呼之欲出。

其次,支付从流量到场景,将提升平台和企业的商业生态和能力建设。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东东笔记,移动支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能力建设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数字化转型是每个企业的转型,因此需要商业模式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变革。 移动支付是商业实现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取收入的渠道,直接影响平台的流动性和商业生态。

例如,微信支付的移动支付场景已覆盖超过7000万(不完全统计)的国内线下商户,微信支付的崛起对腾讯整体营收的影响越来越大。 据腾讯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腾讯数字支付业务产生的收入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占腾讯总收入的17%,而同期这一比例仅为10%去年。 腾讯方面表示,微信支付的性能不可或缺。

此外,微信支付的快速增长对腾讯的游戏、旅游、O2O等其他业务也有一定的有利作用,而这些业务也有利于微信支付在用户中的进一步渗透。 也就是说,微信支付与腾讯业务之间正在形成闭环影响。

不仅如此,腾讯总裁刘炽平还强调,腾讯将持续投入支付业务。 可见,在国内移动支付市场,财付通与支付宝的两极战争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可以说,移动支付已经不再是支付那么简单,争夺更大的支付市场份额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支付本身。

推荐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