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来看,中国在移动支付最普及的国家中排名第一,占比47%。 以支付宝为首的在线支付服务的用户数量和交易额在中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随着用户渗透的逐步深入和用户消费习惯的变化,相关支付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和战略需求推出了自己的在线支付服务。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简称“BAT”)作为中国互联网三巨头,在在线支付领域已经布局数年。 三大公司根据各自的场景和服务对象,在在线支付领域逐渐形成差异化,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体系。 BAT这三大支付公司乍一看似乎都是一样的: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支付服务。 但仔细观察,三大支付机构其实有很多差异。 那么有什么区别呢? 目前的结构是怎样的? 未来将如何发展? 本文试图解读这些问题。
三大BAT公司整体支付状况全面PK
笔者首先对三大支付公司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三大BAT支付机构虽然都为付款方和收款方提供第三方渠道,但在支付方式上存在差异。股权结构、支付牌照、业务类型、支付方式、费率和履行地点。
表1 三大支付相关信息
序列号
内容
支付宝
财付通支付
杜小满付款
协议主题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
微信百富宝科技有限公司
支付牌照及业务类型
《支付业务许可证》: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预付卡发行及受理(仅限网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银行卡收单
《支付业务许可证》: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
《支付业务许可证》:互联网支付
支付服务类型
余额支付、快捷支付、充值、提现、转账、担保交易、后付费服务
余额支付、快捷支付、充值、提现、转账、托收
余额支付、快捷支付、充值、提现、转账
支付方式分类
快捷支付、余额宝、账户余额、花呗、网银、信用卡、手机充值卡、货到付款、支付宝卡、指纹支付、手表支付
支付、APP支付、支付码支付、支付、小程序支付、H5支付

余额支付、快捷支付、网银支付
第三方支付份额(2017年第一季度,艾瑞数据)
53.7%
39.5%
低于1%
向商户收取的费率
范围为0.6-1.2%,一般为0.6%。 单笔批量支付最低1元,最高25元。
0.3-1%不等,一般为0.6%,单笔交易最低(详情见下文)
0.6%
财产权益是否可以继承
可以依法继承
无特殊说明
无特殊说明
暂停和取消
自注册之日起6个月内没有活跃交易(暂停或注销)或连续12个月没有使用(可能注销)。
自开户之日起6个月内无交易记录(暂停、可恢复)
自开户之日起6个月内无交易记录(暂停、可恢复)
额外服务
赎回
没有任何
没有任何
10
履行地点和法律管辖权
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有管辖权
广东省微信城南山区(合同签订地)和荷兰法院(适用于欧盟用户)专属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淀区微信城(合同签订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各机构官网·零壹财经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BAT旗下三大支付机构的股权结构。
(一)股权结构:由全资控股变为三股控股
1、支付宝:蚂蚁金服全资拥有
支付宝由蚂蚁金服100%控股,蚂蚁金服旗下拥有网联清算、金宝信社保卡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如图1所示。
图1 支付宝股权结构图 来源:天眼查·灵易财经
2、财付通:腾讯绝对控股
财付通由腾讯与微信世纪凯科技共同出资成立,腾讯出资95%并拥有绝对控股权。 财付通参股的两家公司与蚂蚁金服的持股公司及持股比例一致,如图2所示。
图2 财付通股权结构图 来源:天眼查·灵易财经
3、百度:三家公司持股
百富宝科技由百度和安易恒通分别控股54.78%和39.8%。 梁志祥为自然人,持股5.42%。 设立百誉征信(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并以2.42%的股份参股该网站。 接头清理,如图3所示。
图3 百富路宝股权结构图 来源:天眼查·灵易财经
综上可见,支付宝和财付通并不直接控制征信公司,而是其母公司控制征信公司。 双方各参股金宝信社保科技15%股权。 相比之下,百富路宝直接成立了征信公司,但没有以任何方式参股金宝信社保卡科技公司。
(2)支付牌照:支付宝业务种类最多,百宝最少
从表1中我们知道,这3家公司虽然都获得了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但可以开展的业务类型有所不同:支付宝最为普及,可以开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业务。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及受理(仅限网上实名支付账户充值)、银行卡收单。 财付通第二,只参与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银行卡收单; 杜小曼最少,只参与互联网支付业务。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网上支付包括货币兑换、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在网上支付类别中,支付宝可以进行手机支付和互联网支付。 2016年5月之前,财付通可以开展固网支付,但后来改变业务范围,取消了固网支付业务。 目前仅有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业务。 百度支付目前仅提供在线支付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美团等各大互联网平台的在线支付服务中,支付宝是唯一获得预付卡业务的机构。 但腾讯未来会增加社交和游戏用户吗? 预付卡业务仍有待观察。
除了股权结构和支付牌照之外,支付宝在支付政策上还有一点与其他机构不同:支付宝在协议中明确规定“支付宝的相关产权可以依法继承”但财付通和百付宝没有这个说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子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向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账户转账,这类财产的传承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支付宝的这个协议正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从上述分析以及表1所列项目可以看出,3家BAT公司的整体支付情况差异较大。 那么,市场结构又如何呢?

BAT三大公司支付市场格局大PK
事实上,在线支付在中国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网络支付交易规模达2075万元,其中移动支付规模202.9万亿元。 各机构经过多年的布局和竞争,有的后来居上,有的则被淘汰。
(一)支付宝主导线上消费,微信主导线下消费
阿里巴巴在网络电子商务方面优势明显。 凭借自有淘宝平台的用户流量以及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合作,阿里巴巴在线支付相对微信支付优势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支持支付宝支付的电商平台包括唯品会、聚美优品等数十家网站或商户。
微信比支付宝更晚进入移动支付市场,但凭借其社交平台属性,微信能够在线下支付场景中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支付体验,受到了更多线下支付的青睐。
数据显示,在所有支付方式都具备的情况下,59.2%的受访网民倾向于使用支付宝进行网上消费,而只有34.4%的受访网民使用微信支付。 前者比后者高出24.8%。 相反,线下消费方面,59.5%的受访网民倾向使用微信支付,明显高于支付宝。
(2)大额支付首选支付宝,小额支付首选微信支付。
支付宝率先进入在线支付市场。 支付宝在推出余额宝货币基金等多种理财方式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用户和大额资金进入。 再加上其在金融领域的深耕,其互联网金融平台属性也能吸引大量资金进入。 基于随着客户信任度和用户质量的提高,自然会存入更多大额资金。 但微信支付成立较晚。 凭借其社交性和便捷性,在小额支付方面比支付宝更有优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59.5%的受访网民倾向于使用支付宝进行大额支付,而只有32.5%的受访网民倾向于使用微信支付。 前者比后者高出27个百分点。 在小额支付中,65.3%的受访网民倾向于使用微信支付,而只有27.4%的人使用支付宝。 前者比后者高出38.9个百分点。
(三)杜小满对支付场景的想象还有待探索
百度最初是一个搜索引擎。 其创立之初未能像阿里巴巴、腾讯那样绑定用户账号,导致单个用户粘性较差。 正因为如此,百度开始利用百度云、爱奇艺等绑定账号搭建自己的用户体系。 然而,要挑战现有的在线支付系统确实很难。 目前度小满支付在消费金融场景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客户,但若想提升市场份额,支付场景仍需探索。
从数据来看,千都小满支付在整个在线支付领域的占比仍不足1%。 作为互联网三巨头之一,其支付应用距离成为主流玩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的情况是这样,未来会怎样?
未来支付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从之前的分析来看,目前几乎是双头垄断的结构,而且这种结构在短时间内似乎很难发生大的变化。 但事实是,市场份额每年仍然在发生着微小的变化,而且经过长期的“微小”变化,整个格局体系可能会在未来几年发生变化,现有的格局可能会面临挑战。
(1)国内市场用户增速放缓,三大支付公司或瞄准海外市场。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中国以47%的份额位列移动支付最受欢迎的国家第一,挪威以42%排名第二,英国以24%排名第三。 据预测,今年全球移动支付总交易额将达到4.296万亿美元,未来还将继续增长。 预计2024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将突破10万亿美元,2024年交易总额将接近14万亿美元。
从统计数据来看,全球仍有很多人从未使用过移动支付,特别是在国外市场。 近两年,腾讯、阿里巴巴纷纷发力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增速放缓,移动支付凭借其便利性将在全球获得更多机会。
(2)云闪付将成为现有架构的主要挑战者
继2015年推出云闪付并合作后,2017年联合各大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短短一年时间,云闪付迅速获得1亿用户。 云闪付在合规性、用户信任度、用户质量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公开数据显示,云闪付已在400余辆市县公交车、14条城市地铁、微信磁浮等上落地。 未来更多省市将逐步开放支持云闪付的支付产品。 凭借强大的背景,云闪付在公共领域发起了对第三方支付的攻势,现有的格局未来很可能被打破。 当然,云闪付将如何带动各大商业银行积极推广其支付产品,以及如何为支付机构提供同等甚至更好的后续服务,还有待观察。
概括
从支付宝的诞生到今天在线支付的广泛普及,已经过去了14年。 然而,三大互联网巨头中只有两家BAT能够并列。 不过,在云闪付的强势介入下,未来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并非没有可能。 关键在于各方如何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合规的支付产品,让用户用得放心、用得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