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丽娜拍了一张新出租屋的照片,想发给妈妈,但她一直在微信里翻,却始终没有找到妈妈的头像。
在她的聊天界面中,都是通过pin功能始终显示在前排的微信群。 随着最近加入的两个新的项目联络群,魏丽娜置顶的群数量增加到了27个,占据了聊天界面的前4名。 屏幕。 除去这些置顶的微信群,她列出来的可数的微信群多达481个。
工作组、项目组、有领导的组、无领导的组、家人组、朋友组、同学组、投票组、抢票组、学习组、采购组……我毕业才工作一年大学里,还有无数的团体。 迅速将她带入无数的社交圈子。 然而,复杂的社交关系并没有给维丽娜带来更有效的社交关系,她在群里只有寥寥几个熟悉的朋友。 越来越多的微信群给她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焦虑和负担。
社会恩惠被群体关系绑架
“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微信好友会成为微商或代购!”
没有人征求魏丽娜的意见,但她还是被列入了众多代购群,比如“日韩化妆品代购一、二、三、四组”、“下周去台湾代购”、“泰国人肉7日游》“拎回来很划算”……邀请她进团的人中,有和她关系好的同事、朋友,也有大学同学许久未联系的同学。
您可以选择屏蔽朋友圈。 即使微信群设置为避免提醒,微信消息栏中仍然会出现一个醒目的小红点。 还有一个代购群,群主总是@。 每天好几次,维丽娜都忍不住想退群,但又担心朋友们看到退群提示,影响感情。 “我真希望微信能设计一个‘拒绝对方邀请你进群’的功能。”
除了购买群之外,还有无数的点赞群、投票群、推广群。 微信群已经成为一门“生意”。 每个人都出于不同的目的创建和加入团体,或基于社交网络、学习、相亲,或试图窥探、获取资源和建立市场。
李微信国庆期间也遭遇“群殴”。 一个小学同学结婚了。 首先,大家在群里送上祝福,复制粘贴第一个人打出的文字和表情。 随后,有人将他私下给新郎发的红包截图发到群里。 ,并补充道“人虽然还没到,但是钱已经到了!” “阵型”开始变成发红包的截图。 李微信犹豫了半天,只好点开群成员列表,找到新郎的头像,点击“申请加对方为好友”。 “一开始我没有任何私人关系,但每个人都这么做了。 如果你不一个人做,所有人都会看着你。
线下社交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微信群里只需要一个简单的@。 老同学在群里一一展现友谊; 家长们在群里排队恭维老师; 上班族复制粘贴给群里同事的生日祝福; 下属用各种伎俩给领导在群里的讲话点赞……毕业已经很多年了。 后来,微信群帮助李微信重新树立了久违的阶级观念,也将他拖入了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
“隐形加班”带来新的负担和焦虑
杨舒是一名新媒体编辑。 凌晨三点,忙碌的微信进入了短暂的睡眠,他的手机却响了。 部门工作群里,习惯熬夜的领导刚刚发了一个热门话题,@他“明早推一推”。
杨恕立刻在群里回复说收到了,然后无奈的起身,艰难的打开了电脑。 他曾经因为设置了“不提醒”而未能及时回复。 几分钟后,组长再次@他。 以前在QQ中,不在线的账号头像会变成灰色,对方会得到“此人无法及时收到消息”的提示。 不过,微信头像始终是彩色的,所以对于领导来说,似乎他应该永远在线。 。
“没办法,毕竟我们还要工作。” 杨舒记得自己推送过一条新闻报道。 微信上的一家公司老板深夜向微信工作群发通知,要求员工在10分钟内汇报每月营业额。 恰巧有店长睡着了,没能及时回复。 十分钟后,老板在微信工作群里通知你:你被解雇了。
工作群体方便了沟通,但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隐形加班,困扰着无数像杨舒这样的职场人。 很多指令看似简单,只是打个电话、查一下数据、翻一下聊天记录,但正是这些看似容易做的事情,让工作变成了365天24小时的事情。
李想工作4年,微信群数量已增至246个,其中大部分是因为工作关系而建立和加入的。 为了晚上能睡个好觉,他养成了晚上断网的习惯。 但更多的人还是没办法,只能像杨舒一样,私下里无数次跟同事抱怨领导的作息规律。 最终,他们只能调整自己的时间来配合领导。 微信群成了“紧缩魔咒”,手机聊天框里充斥着一些职场年轻人压抑的担忧和焦虑。
垃圾邮件消耗耐心
贺明为所有群组都设置了免消息提醒,但是那些不同的群组在消息界面中还是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有些群体非常活跃,大量的图片、视频信息占据了手机巨大的内存空间,也压制了重要信息。
也有一些团体曾经参加过活动,但活动结束后,逐渐变成了“僵尸团”。 但总有一些人孜孜不倦地分享各种链接,有的请大家帮忙投票,有的创建公众号增加阅读量,但大多数时候都没有人回应。 还有一些群体,各种虚假新闻、网络谣言甚至色情信息时有出现。 贺明从来没有打开过那些链接。 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垃圾邮件消磨了他的好奇心和耐心。
在一家知名公关公司工作的陈伟刚经历了部门矛盾的升级。 一些同事为项目组的利益分配发生争执。 为了让领导主持公道,争吵最终从项目组转移到部门组,再从部门组转移。 对公司人群来说很吵闹。 工作组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以前我很喜欢集体说话,但现在我看着就心烦意乱。” 私下里,陈伟是一个热爱社交的年轻人。 朋友聚会、同事聚餐都少不了他。 最终,他进了微信群。 他变得有些透明了,朋友们都笑他“在线”,因为他除了工作需要之外很少在群里说话。 最近,他买了一部新手机,申请了一个只有最亲密的家人和朋友的微信账号。 他说,自己上学时是一个严重沉迷的青少年,但现在只想有一个愉快的“信息减负”。 (转载自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