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商讯(记者程伟苗)企业投资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又一个例子。 新国都11月21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7.1亿元现金收购嘉联支付100%股权,进军支付收单行业。 近三年来,企业频频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牌照的“高热”难以摆脱。 这背后是企业对支付分流的追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型支付公司可能面临市场竞争、牌照更新等风险。
据新国都公告称,新国都与嘉联支付有上下游客户关系,为嘉联支付提供支付硬件设备、设备租赁服务、定制软件开发、支付系统开发等长期技术服务。 通过本次交易整合,双方可实现一加一超二的协同红利。 此外,近期第三方支付行业门槛进一步提高,新国都可以通过本次收购进入支付收单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约40起收购或拟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案例。 比如钱袋宝被美团收购、浙江贝富卖给唯品会、捷富锐通被小米收购、广西吉富通被恒大吞并、微信神州通富联姻美的等。
随着支付牌照业务的火爆,收购价格水涨船高。 从牌照交易案例来看,一张互联网支付业务范围牌照市场价格约5亿元,两张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业务牌照超6亿元,三张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业务牌照市场价格约5亿元。支付+银行卡收单 营业执照价值超10亿元。
业内认为,支付牌照越来越受欢迎。 一方面,行业的快速增长给支付牌照的价值带来了良好的想象空间。 此外,央行去年明确表示,“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支付机构”。 许可证稀缺。 性欲进一步凸显。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红艳在接受微信商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自从央行暂停发放新牌照以来,牌照尤其是互联网支付牌照应该说是“少一张”。买了一个。” 从供应角度来看,为许可证支付的价格是看涨的。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企业依靠自己掌控的高频场景,加上自己独立的支付系统,减少对支付宝、微信等单一支付渠道的依赖,掌握核心运营数据。 有支付机构人士坦言,从需求来看,各大公司都希望获得支付牌照,建立独立完整的交易,形成业务闭环。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自主研发持牌第三方支付公司本身也处于亏损状态。 央行相关人士今年初曾指出,除了少数排名较高、信誉良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实现盈利外,其他支付企业大多处于亏损状态。 不仅如此,第三方支付机构积累了大量资金,很容易被挪用进行投资,影响客户资金结算的安全。 一旦发现趋势错误,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卷款潜逃。
此外,业内人士还提醒,小型支付公司可能面临牌照更新、市场竞争、目标公司估值过高等风险。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5月至2015年3月,央行共发放支付牌照271张。 但从2016年8月至今年9月,四次换发期间共取消了24张支付牌照,目前支付牌照数量为247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