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三方跨境支付的风险你也必须明了!

2024-01-23
来源:网络整理

跨境支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方面的国际债权债务,借助一定的结算工具和支付系统,进行的跨境或跨地区的资金转移。 。 行为。

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是指独立于商户和银行,向境内外消费者提供有限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艾瑞咨询调查数据显示,从最常见使用情况来看,中国网民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跨境转账汇款的比例较高,占比50.9%,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三、可行性

跨境电商、跨境支付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目前,初步管理措施已到位。 跨境电商进入试点阶段,跨境支付试点应用全面放开。

第三方跨境支付技术成熟。 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几年前就开始与银行合作,成功实现跨境支付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建设的第一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已于去年10月在微信上线。 为境内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跨境离岸业务提供资金清算结算服务。 它是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

离岸人民币基金存量有所扩大。

但,

有优点也有缺点,以下是

第三方跨境支付的风险

你还必须明白,

得到:

☟☟☟

四大风险点

市场准入机制尚不完善

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资质尚无明确的管理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关于支付机构在微信城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对支付机构进入跨境支付业务的门槛较低。 只要是在微信城注册设立的支付机构以及外地支付机构。 在自贸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证即可从事该业务。 实行事后备案制度和负面清单,符合条件的机构无需申请即可开展项目。

但在跨境交易中,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仅承担类似银行的外汇收支管理责任,还承担第三方担保支付的责任。 因此,必须规范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的市场准入。 尤为重要,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出台相关管理规定。

市场监管仍不到位

第三方支付机构不是金融机构,但其资金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与金融机构相同。 当前,市场监管领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缺乏监管法律。 第三方跨境支付是一项新兴业务,目前缺乏针对性的监管法律。 此外,跨境支付的“跨境”特征决定了跨境支付服务监管的“多国性”。 各国需要维护本国支付系统的安全稳定,保护本国跨境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 但我国监管机构无力对境外支付平台进行监管,这也带来了第三方支付平台违规运营的可能性。

二是监管体系协调不够。 在电子支付服务的监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是支付系统的法定监管机构。 在跨境支付问题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是法定监管机构。 同时,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属于非金融机构支付范畴,因此也受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的监管。 。 第三方跨境支付服务监管的这种“混合性”导致监管体系协调不够。

三是信息审核不全面。 第三方跨境支付中,交易方的购汇及结汇业务由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 银行不了解境内买家和境外卖家的真实交易背景,无法查到交易双方的准确身份信息,因此难以进行相关审核。

第三方跨境支付的价格体系框架已基本确定:面向个人用户的大部分服务免费,向商户收取支付服务费是主要盈利模式。 最常见的就是阶梯套餐模式,比如国际支付宝。 其他第三方跨境支付平台的定价体系也低至千分之三,留下了很大的竞争空间。

非法存入资金的风险

许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客户储备与自有资金不分离,银行账户规模庞大且分散。 有的甚至非法挪用交易资金并直接控制,使资金流转面临风险。 人民银行尚未建立备付金实时监管系统,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监督管理难以实现全面事前预防和监管。

信息泄露风险

交易数据被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取,如个人信息、交易记录、认证信息等。第三方跨境支付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相关服务,建立境内消费者、第三方支付、海外商户、相关银行。 如果交易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信息泄露。

文:陈轩

编辑出版:高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