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的区别,你知道吗?

2024-01-24
来源:网络整理

目前,以支付宝、微信为代表的二维码支付正在征服各种线下消费场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二维码支付方式。

1.扫描二维码转账

支付流程:用户点击支付宝扫一扫,扫描商户提前准备好的二维码,识别后选择转账。

扫码分析:这个扫码支付的本质其实就是转账。 它只是通过扫码定位到支付宝账户,然后进行转账。 类似于扫描对方的微信二维码,然后添加对方为好友。 都是对位效果。

费用相关:商户无需承担支付处理费用。

优点缺点:

优点是无手续费、无准入门槛(不需要特定的扫描设备或技术开发);

缺点是付款后需要用户确认。 尤其是当用户向商家显示支付成功时,商家看不清,可能存在较低的财务风险。

2. 店内支付(支付宝)

支付流程:用户点击支付宝,扫描商家提前准备的二维码。 识别后,用户输入消费总金额、不参与折扣的金额,即可享受折扣。

扫码分析:该功能主要用于已加入支付宝口碑店的商户,可以进行促销、发放优惠券。

费用相关:商户需要承担一定的支付费用。

优点缺点:

花呗扫码支付_扫码付钱用花呗_支付宝扫花

优点是准入门槛低,支持信用卡、花呗等透支消费,还可以进行频繁的客户营销;

缺点是有手续费,付款后需要用户确认。

3.扫描二维码通过公众号(微信)支付

支付流程:用户扫描商户准备的二维码,跳转至商户H5页面,通过微信公众号下单并支付。

扫码分析:事实上,这种扫码支付的形式与扫码只是有一点关系。 其本质是微信公众号支付。 仅通过二维码扫描引导用户进入商户H5页面,最终进行公众号支付。 支付。

费用相关:商户需要承担一定的支付费用。

4.扫描二维码支付

付款流程:

微信有两种模式,其中一种模式与支付宝相同,即先生成预付订单,再生成二维码。 用户可以通过扫描预付订单对应的二维码进行支付。 这种类型比较适合交易金额可变的交易。

微信的另一种模式是先生成二维码,然后用户扫描二维码生成预付订单并进行支付。 此类交易适合固定金额的交易。 例如,可以为每个产品生成一个QR码。

扫码分析:生成的二维码实际上对应的是支付订单。 扫描二维码找到支付订单并转至APP进行支付。

费用相关:商户需要承担手续费。

5.条码支付(这是重头戏……)

花呗扫码支付_扫码付钱用花呗_支付宝扫花

支付宝称为条码支付,微信称为卡支付。 本质是一样的。

这种方式是目前线下应用最广泛的,也是支付宝、微信大力推广的。

支付流程:微信和支付宝之间的支付流程基本相同。 我们以支付宝条码支付为例。 详细见下图:

第一步:用户打开支付宝APP,选择支付。 此时APP会生成一个18位的支付授权码(支付码)到支付宝服务器;

第二步:商户通过扫码器或其他设备扫描用户的支付码,进行分析,生成18位支付码;

步骤3:商户系统发起支付交易,并将新解析的支付码、交易金额、商户ID等信息提交给支付后端;

第四步:支付宝服务器判断订单有效后,进行扣款;

第五步:将支付结果展示给商户后台和用户APP。

注:步骤中省略了验证用户支付密码等细节。

扫码分析:其实这里扫码的本质就是获取支付授权码,从而定位支付用户以及时间戳等信息。 目前微信和支付宝的授权码都是18位。 二维码的解析是标准的,也有开源的解析包。 这方面不存在技术困难。

六、案例分析

说一下我做的一款扫码支付产品

背景:我们公司是一个2B服务平台。 我们商户的交易大部分都是针对C端的一些收款。 这些C端一般都不是我们平台的用户,交易金额也比较大。 一般采用POS支付,但要求能够关联我们平台上的订单。

我们考虑过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但因以下两个原因被拒绝:

手续费太高:微信和支付宝提供的费率都是0.6%。 我们的订单量越高,手续费就越贵; 支付宝、微信提供的单笔交易限额较低,无法满足大额交易场景。 ;

最后我们设计了POS相关的订单支付方式。 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步:支付业务订单时,生成支付订单号

第二步:根据手机或电脑上的支付订单号生成二维码

第三步:在POS扫描二维码获取订单号,使用订单号通过订单查询界面获取订单信息

第四步:发起支付,刷卡输入密码完成支付

注意:省略了其中一些验证步骤。

七、总结:

事实上,二维码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至少在2010年之前,更不用说条形码了,更早,所以从技术上来说它们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主要讨论的两种扫码支付的本质都是移动支付。 但我欣赏的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订单可以通过二维码巧妙地转化为线下支付,从而给支付宝和微信带来了促进线下消费的神器。

您是否知道,为了进军线下消费市场,支付宝曾一度进军POS收单行业。 不幸的是,这是一项肮脏的工作。 为什么? 因为不仅赚的钱少(一般收单费由发卡行、收单行、云闪付按7:2:1的比例分摊),而且还辛苦(需要工作人员跑市场遍布全国,商家需要培训(对于商家进口商品来说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