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央行明确在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已成为稀缺资源。 一时间,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最高价格甚至达到了数十亿元。 不过,与年初牌照炒作的热潮相比,微信商报记者近日发现,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市场已经降温。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供需双方均出现变化,第三方支付牌照价值重估。
交易降温
一位参与金融牌照交易的中介表示,最近很少见到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而且这种牌照很难买到。 据他了解,市场上支付牌照交易玩家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支付牌照价格较年初至少下降了20%。
2011年至2015年,央行共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张。 2016年,支付牌照发放被按下“暂停键”。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有序发展”。 一段时间内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机构,这标志着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存量时代。 截至目前,央行取消的支付牌照累计名单已增至33张,最新支付牌照数量为238张。
伴随着支付牌照发放的收紧,去年以来行业并购时有发生。 微信商报记者发现,恒大、小米、美团、唯品会、滴滴等企业已陆续完成支付牌照的获取。
另一位并购平台人士透露,2017年,牌照价格还是“3-4-5”,2018年初已经达到“6-7-8”。 据介绍,“3-4-5”是指:牌照中包含互联网支付等一项,价格为3亿元; 包含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采集两项,售价4亿元。 如果加上预付卡,这三项,价格就是5亿元。
今年3月,支付牌照直接定价15亿元,中介费1.5亿元。 业务范围包括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牌照期限为2024年之前。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价格较2016年9月上涨了两倍多。不过,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稀少,人气降温。
对于支付牌照价格的变化,易观金融分析师王鹏博表示,“肯定是缩水了”。 中国支付网创始人刘刚也表示,随着巨头逐渐落户,牌照交易活跃度明显下降,价格也相应下跌。
供需双方的变化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供需双方均出现变化。 供给端,支付牌照申请放开的迹象改变了市场预期。 需求端,随着巨头布局逐渐落地,支付牌照市场需求面有所减少。
今年3月,央行宣布正式允许外资进入中国支付市场。 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7号》,明确外资支付机构准入和监管政策,自3月21日起实施。央行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将放宽外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统一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对内外资一视同仁。 有利于加快我国支付服务市场改革开放和创新转型,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今年5月,央行收到一家境外公司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函件。 这意味着,自3月底央行放宽外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以来,已有首家外商尝试。 随着支付市场对外资开放,境内支付牌照申请也出现解禁迹象。 上市公司广电汇通(5.670, 0.10, 1.80%)5月20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全资子公司广电汇通向央行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 申请的具体支付业务类型为全国银行卡收款。 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处于中国人民银行审批阶段。
在王蓬博看来,放开境内支付牌照是有可能的。 他认为,当支付市场对外开放时,内部就不能实行歧视性政策。 从此前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监管思路是先规范,再梳理场景。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红艳表示,第三方支付牌照价值的主要支撑是稀缺性。 2018年以来,市场开始猜测监管层放宽支付牌照申请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供给和需求。 对牌照价值的预期反过来会影响支付牌照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
除了稀缺性之外,影响支付牌照估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潜在需求的减少。 考虑到支付市场格局已定,支付牌照估值居高不下,真正有能力、愿意获得支付牌照的基本都是场景巨头。 只有巨头才能买得起,才能谋生。 随着前期牌照的获取交易陆续完成,潜在需求者数量不断减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压支付牌照的估值水平。
估值回归理性
分析人士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护城河已经建成,新进入者很难分得一杯羹。 此外,随着央行全面接管准备金托管,大部分依靠准备金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机构将加速退出,第三方牌照价格也将缩水。
事实上,现有的中小支付机构也处境艰难。 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今年二季度,移动支付行业交易规模环比出现负增长。 易观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亿元人民币。 ,环比下降2.62%。
王蓬博分析,2018年第二季度移动支付行业交易规模环比负增长,受金融交易监管严格管控等因素影响,规模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整体交易量也达到了较高的规模。 移动支付对小额高频场景的渗透已达到较高水平,区域下沉尚未突破。 受场景固化等因素影响,行业整体规模首次环比下滑。
刘刚表示,支付牌照本身没有实际价值,但由于监管部门停止发放新牌照,进入游戏的玩家因合规问题不得不收购持牌机构。 备用金完全集中存放后,小型支付机构将更加失去竞争力,即使有牌照也难以生存。 这将增加支付牌照交易的供给,推动价格持续下降。
从市场来看,“玩概念、囤牌”的市场现象将成为过去。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不断加大,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估值将逐渐趋于理性。 王蓬博表示,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评估主要关注利润构成以及触及的商户数量、交易规模、活跃用户等。 有用户、有交易,才能进行增值服务,所以场景是第一位的。 目前央行已经重新启动牌照申请,竞争非常激烈。 各个支付机构的费率已经很低了。 如果您只需要一个渠道,则无需获取支付牌照。
对于支付牌照的价值评估,刘刚表示,支付牌照的价格取决于牌照的类型和范围。 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收单费用相对较高,而预付卡则便宜很多。 除了类型之外,地理范围也有很大的决定因素。 全国或多地区的价格比单个省份的价格要贵得多。 此外,公司本身的业务量也是交易的权重。 有业务量和无业务量的支付机构之间的价差在并购中十分明显。
“第三方支付牌照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等类型。网络支付牌照按照是否包含移动支付资质可以分为两类。同时考虑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牌照全国性和地区性,可分为两大类,上述业务范围的差异导致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值存在很大差异。 薛红艳表示,从收购方的角度来看,支付牌照的价值取决于它能为收购方创造的价值。 由于不同收购方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同一支付牌照对于不同机构的价值也有很大差异,导致不同收购方对类似支付牌照的心理估值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基本上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标准化。 估值方法。 实践中,支付牌照并购案例高度非标准化,是各方谈判和博弈的结果。 单个案例会影响市场预期,但无法决定下一个并购案例中支付牌照的估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