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时代,一个人不需要随身携带现金,也能享受便捷的生活。 无论是商场购物、交通、吃喝玩乐,还是日常支付,他都可以用手机支付。 可以说,绝大多数支付都是现金支付。 所有费用均可通过移动支付支付。 最近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德国人在微信上体验了一次“无现金一日游”。 从坐公交到吃饭再到购物,连街边卖芝麻的小店都支持移动支付。 可见,移动支付时代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目前常见的移动支付方式有移动客户端支付和移动网页支付。 其中,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调查显示:移动客户端支付比例为65.9%; 手机网络支付用户(通过手机访问购物网站并选择购物网站指定支付方式完成支付活动)比例为32.9%; 扫码支付(使用支付软件的用户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对方二维码,快速实现支付活动)比例为24.8%; 手机在终端设备上刷卡(NFC近场支付:用户支持利用NFC通信技术移动设备与受理终端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完成支付活动)占比约16 %;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声波支付、指纹支付、虹膜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也将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
移动支付不仅代表了支付服务方式的进步,也是金融科技的重大变革。 依托移动终端和互联网为载体,让人们随时随地办理金融活动、选择金融产品,活跃了整个金融市场。 直接对我国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移动支付的便利性以及我国手机使用量的增加,移动支付业务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使用在线支付的用户规模达4.55亿户,较上年末增加3857万户。 2015年增长率为9.3%。 中国网民使用网络支付的比例从60.5%上升至64.1%。 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快速增长,达到4.24亿,半年增速18.7%。 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上支付的比例由57.7%上升至64.7%。
随着移动支付业务布局不断扩大,移动支付对现金支付的影响逐渐加深。 凭借移动支付的方便、便捷以及诸多折扣优惠,移动支付受到用户的青睐。 受此影响,流通市场现金使用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也降低了流通市场支付成本。 此外,移动支付弥补了过去我国金融服务未能充分配置金融资源的短板。 过去,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地区金融网点的数量和质量无法合理配置和安排,导致我国各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移动支付以其独特的优势,不仅促进了金融服务的均等分配,而且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资源,拓展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空间。
移动支付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推动了“互联网+”计划的深入实施。 如今,我国的金融活动不再只是过去场外交易的业务模式,而是已经衍生自网上交易。 淘宝、美团、滴滴打车等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发展离不开成熟的移动支付的支持。 可以说,移动支付加速了“互联网+”计划的创新发展。
但由于移动支付市场的快速增长,支付市场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例如,在移动支付中,如果交易资金被第三方支付机构留存,则可能存在用户资金支付风险; 同时,在网上商务中,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开立支付结算账户,可能存在非法转移资金、套现的弊端;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用户手机系统的漏洞导致不法分子入侵个人支付工具,不法分子经常盗取用户资金、泄露个人信息账户。
当前,我国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移动支付的监管,不断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能,增加移动支付的创新应用,防范金融支付风险。 要加强行业管理,尽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我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
随着中国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用户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我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未来将进一步拓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