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第三方支付机构快钱支付清算信息有限公司(简称“快钱”)近期发生多项工商信息变更,董事、监事进行调整:原导演党小强退出,增设张译为导演; 原监事李燕妮辞职,增补曹莹莹为监事。
据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分行针对快钱发布的细则信息显示,党小强除担任董事职务外,还兼任快钱的CEO、总经理。 换句话说,这一变化或许也意味着快钱对负责业务的“一把手”进行了调整。
当时,快钱因违反账户管理规定、违反清算管理规定、未按要求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与身份不明的客户进行交易等四项违法行为被责令改正,并罚款1004万元。 党小强对部分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3.5万元。
接替党小强出任董事的张毅来自万达集团。 公开信息还显示,张毅还担任微信万达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
值得注意的是,快钱去年年中才完成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的变更,傅志孝接替了穆娅。 公共渠道中关于付志孝的相关信息并不多,目前为止他只担任这个职位。 加入万达之前,穆娅曾担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 2024年3月,微信市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受贿罪、隐匿境外存款罪对穆娅提起公诉。
一年来,快钱对重要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整。
快钱成立于2004年,2011年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是首批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之一。 快钱最早的资质包括银行卡收单(全国)、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座机支付、预付卡受理(全国)。 但在第一次续约时,后两人的资格被主动终止。
2014年底,快钱与万达签署战略投资协议,万达也获得了快钱的控股权。 在随后的万达年会上,王健林透露,收购快钱68.7%的股份,耗资3.15亿美元。 2017年,关国光等快钱原股东全部退出,万达实现对快钱的完全控股。 股权方面,快钱目前由快钱金融服务(微信)有限公司通过其两家公司合并持有。
但显然,快钱没能成为万达金融的引擎。 随着万达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失败以及“轻资产”战略的实施,出售快钱似乎成为一种选择。 2018年以来,市场上不断传出“万达拟出售快钱”的消息。 据相关媒体报道,万达曾与苏宁、中石化、外资企业等就出售快钱事宜进行过接触。
2024年,新的“意向买家”再次出现。 当时,正值上市关头的京东数科(现京东科技)极其接近收购快钱,甚至进入央行审批阶段。 交易价格约为16亿元。 如果没有后续的监管变化,京东数科未能成功登陆科创板,这笔交易可能会顺利完成。 外界普遍认为,京东因支付牌照获取资格受到限制,对快钱全国获取资格感兴趣。 毕竟,在服务B端商户的数字化过程中,获取订单是重要的一环。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种种迹象表明京东科技收购快钱并无后续进展。 此外,仍在征求意见的《支付机构条例》也明确规定,同一法人不得持有两家以上支付机构10%以上股权,同一实际控制人不得控制两家支付机构。或多个支付机构。
那么,还会有另一个快钱“买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