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36氪”,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点击进入36氪
编者按:本文最初由专栏作家@鲁伟青在产品社区()发表。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据投资界2016年8月23日消息,《中国支付网》报道,美的集团已完成对深圳神州通富的收购,并曲线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知情人士获悉,收购价格约为30亿元。”
传统企业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进入互联网支付市场,并以“钱包”之名推出各类服务。 互联网公司的巨头们早已对钱包产品进行了投入。 支付宝有阿里巴巴多年的电商交易积累,微信支付有腾讯深厚的社交关系链,甚至被认为落后的百度也有百度。 对于钱包等已经大力推广的产品,也有京东钱包、小米支付等后起之秀虎视眈眈。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一家雄心勃勃的公司如果没有类似钱包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似乎就失去了在牌桌上玩的资格。
钱包之所以受到制造商的重视,是因为该产品具有以下特殊功能:
1、钱包是账户属性较强的产品,这对于用户账户体系薄弱的厂商(尤其是基本没有线上账户的传统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2、钱包是消费行为的起点。 掌握了它,就意味着掌握了用户的线上消费入口,引导消费到对厂商有利的领域;
3、钱包是投资行为的起点,控制钱包可以影响用户的投资选择;
因此,互联网钱包产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钱包连接着人和服务,是以支付为核心的消费投资一站式入口”。
▍“钱包”的产品结构
钱包产品依靠接入各种服务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为了形成产品护城河,接入更多支付场景是钱包的重点。 厂商希望能够垄断(至少在用户概念上)某些特定的支付领域。 支付宝一直强调生活服务支付,百度钱包推出“海外购”和“百度Visa”,京东钱包将“白条”和“优惠券”放在显着位置,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但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大幅领先的情况下,获取用户的机会只会在新兴市场,包括新兴消费或投资领域,以及新兴的互联网支付欠发达市场。 新兴市场的机会本质上是新的支付场景,需要极大扩展产品的支付能力,充分利用设备的各种输入输出单元,形成支付方式的微创新(声波支付、指纹认证支付) 、虹膜支付认证和支付都包含在这个列表中),有利于触达更多用户,覆盖更多支付场景。
除了技术水平之外,金融基础设施也成为提升钱包产品竞争力的一部分。 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可以在韩国、日本使用,百度钱包正在大力开拓东南亚市场,这些都得益于银行的跨境业务能力。 改进,而这部分是互联网产品人很少接触的领域,将是未来增强钱包产品支付能力的关键。
▍“钱包”的运营模式
以上是以百度钱包为例设计的操作模型,仅供说明。
钱包产品的运营模式就是支付产品的用户增长模式:先有人,再有交易。 通过不断输出支付能力和营销方案,在用户侧结合盈利能力,利用规模降低消费成本,为用户提供价值; 为商户端提供营销方案和流量变现方案,提升商户价值。
▍“钱包”的商业模式
通过“支付+服务”,钱包产品可以获得大量的用户和其他资源,并可以帮助制造商形成商业生态系统。 但在竞争如此激烈、补贴盛行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企业利润率无法保证,需要动用财力。 借力,向金融领域注入数据、资金、用户、营销能力、计算能力等,增强周边服务竞争力,扩大市场规模,保持利润总额稳定。 从人才需求热度和市场趋势来看,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基于数据的无担保供应链金融;
2、以数据为操作参考的风险投资领域;
3、利用企业闲置资金进行企业财务管理。
▍场景识别
识别消费和投资场景是钱包产品增长的起点。 识别的目的是完成“支付意愿高的人群”的分配。 在合适的场景下,将商品、服务、内容、功能分发给合适的用户,就是触发需求、完成消费或投资的机会。
场景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组成。 谁拥有这些数据,谁就有能力识别场景。 在市场上,我们会看到更多钱包产品和具有场景识别能力的产品之间的合作。
1、有直接数据的厂商场景化能力强,可以在支付时收集消费者、地点、时间、金额、消费产品或投资产品。 他们需要具有这样的特征:
例如:地图、团购、电商、支付渠道、直播、游戏。
2、拥有间接数据的厂商收集数据,分析直接数据源,间接识别场景:
▍钱包产品的未来
接入更多场景是钱包产品可预见的发展趋势。 另一个角度是增强分销能力。 我个人认为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 钱包产品聚集了大量的支付用户,从商业收入角度的推广会超过或者从信息分发的角度推广效果会更好。 本质上,钱包的分布就是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分布。 服务端需要将信息和收入反馈给钱包,培养和保护用户,打破移动端APP的服务孤岛,使服务能够被索引和消费。 未来我们会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产品联动结构:
1、Push+可以让每一个APP都成为一个营销入口,负责获取用户的关注;
2. +负责收集用户的支付意愿并分发到各个APP。
因此,psuh产品之间也会出现大规模的合并计划,形成寡头垄断。
微信搜索“36氪”,获取更多优质内容。 点击进入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