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清算征文,深度 | 清算市场格局正在重塑

2024-02-12
来源:网络整理

2017年对于清算市场来说无疑是大年。

万众瞩目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联”)的股东详细信息终于出炉。

8月2日,有媒体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45家机构和企业签署了《关于设立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的协议》。 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 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形式出资。 出资分三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20%。

试营业四个月后,股东的明确和组织架构的正式落实,让成为网上清算中心的想法真正成为定局。 与此前媒体报道相反,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市场巨头在这里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央行清算中心、上海清算所、黄金交易所等央行旗下七家单位共同出资76亿,持股比例达到37%,央行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股东。 备受业界关注的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对于这样的结果,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向《交叉金融评论》表示,这是“预料之中的”。

央行的最终目标是整合整个支付体系的监管。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央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至于实施过程,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30日,《银行卡清算机构准入服务指南》也正式发布,这意味着继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之后,发放境外卡人民币清算牌照清算组织也得到了推进。 提上议程。 美国运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建伟告诉交叉财经:“美国运通有专门的团队,这两年一直积极沟通配合监管要求启动申请工作,现在最后的内容已经提交了。”现在我们正在等待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

清算市场最终将由银联主导转变为长期竞争的局面。 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发展将更加健康。 上海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副总裁认为,随着网络连接准备工作的快速推进,直连模式的萎缩甚至消失可能成为注定的趋势。 目前,“小妾身份尚不清楚”,但银行清算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模式最终会消失。

网络试运行至今

事实上,从3月31日至今,该网络试运行时间已超过4个月。 有媒体称,网联计划年底前完成与近200家银行、近40家支付机构的对接。 预计将在明年下半年完成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和银行的对接。

“网联目前的目标是今年双十一期间将支付宝一半的数据转移到网联,这对系统建设要求非常高。” 一位接近网联的人士透露,“支付宝和财付通的部分数据已经被切断,现在进来的交易不多,估计总交易量也只进来了几个点。”现在也在一一对接。前两天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议上,他们也提到要求各银行与互联网联盟合作,加快接入进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是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成立的全国性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有关部委、委员会批准。

自2015年成立以来,其主要职责是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而支付行业无疑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联既可以办理有卡清算,也可以办理无卡清算,而目前主打无卡交易。可以明显看出,央行在隔离银联和之间的关系方面做得很好。”在这位最新股东中名单中,银联旗下的支付机构,银联商务和中金支付都没有出现。”一位接近支付清算协会的人士表示。

支付宝和财付通此前曾试图主导网络架构,并一度成功影响支付清算协会的程序设计者制定南北两大中心的规划。 不过,这一计划遭到了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强烈抵制。 ,最终没有被采纳。 反对的原因,一方面是各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巨头垄断的警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信息的保护。 该计划也与央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让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平等竞争”的使命背道而驰,最终被放弃。

“现在这个结果对于央行来说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一方面撬动了互联网巨头的技术实力,另一方面网络支付的监管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央行手里。” ”。 该人士补充道,随着互联网联盟的成立,对在线支付系统的监管变得更加完善。 “在互联网联盟成立之前,央行对网络交易的监管是通过要求支付机构报送数据来实现的,比如异常交易、夜间交易等。但即使支付机构完成报送,央行也没有办法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网络系统建成后,所有网上交易都将直接接入反洗钱系统,所有数据都会实时上报,更有利于监管。”

与银联成立之初的寻路过程不同,网联具有非常明显的后发优势。 由于BATJ(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的综合股东背景,除了各类支付机构作为的股东发起人投入真金白银之外,近200人的团队中有近四分之一是第三位从各支付机构借调。 每家公司轮流借调10到20名技术人员来支持网络。 他们来自上海、杭州、深圳、南京、成都等地,平均年龄不到30岁。

2016年11月通过技术方案评审后,12家支付机构贡献了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技术组件。 与一些共享开源软件的机构不同,财付通还共享其股东腾讯的核心技术。

据介绍,采用三地(北京、上海、深圳)六中心分布式架构,即每个地方有两个中心机房,六个中心实现多点多活、冗余容错、智能交通疏导。 。 与传统银行异地灾备数据系统不同,对于来说,一旦一个中心出现故障,可以秒级切换到其他中心。

截至6月30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平安、中信、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等12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华夏银行已接入网络。 上述接入银行覆盖的个人银行账户数量占据市场份额70%以上。 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营,6月30日起,网链平台开始为广大用户提供实际交易场景下的转账、清算在线支付服务。

据介绍,微信支付和QQ钱包春节期间交易量峰值可达每秒10万笔,支付宝“双11”期间达到每秒约8.6万笔交易的峰值,国际卡组织VISA、万事达和中国 在目前的主机架构下,银联每秒可处理超过6万笔交易。 试运行期间网络的初始容量为每秒处理1,200笔交易。 网络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交易的平滑运行能力。 高峰期的目标是达到每秒18万笔交易。 由于采用了分布式技术,未来的容量也将具备横向扩展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在线支付吞吐量。

银联的危机感与银行清算中心的命运

毫无疑问,无论是外卡清算组织的热切目光,还是的异军突起,曾经是清算市场唯一参与者的银联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对手。

“银联的渠道现在正在重建。” 一位银联内部人士告诉交叉财经,无卡团队成立后,银联开始发起重塑渠道体系的举措。 时文超总裁给出的时间表是9月底前建立新渠道。 系统必须完成。 “过去,第三方支付机构抱怨银联渠道价格贵,但这是银联渠道成本价决定的。银联与各家银行的合作模式是针锋相对的,但银联与银行总行的合作模式是银联与银行总行的合作。”进行价格谈判并没有优势,尤其是面对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大银行时,微信和支付宝的做法就灵活多了,他们通过与各银行网点的单点突破获得有竞争力的渠道价格。

可以明显看到的是,无论是C端还是B端,近两年银联的姿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品端开始努力打造“62”的品牌认知度,大力补贴用户,提高市场份额; 对于第三方支付,开始从“管理者”的身份转变为“合作者”的身份,与第三方支付服务商户进行合作; 面对银行,开始调整策略,以获得更有竞争力的渠道价格。

有趣的是,当支付宝此前被指责为“网上小银联”时,一些银行清算中心也在“身份不明”的状态下如火如荼地发展。

这些清算中心实际上负责清算,发挥银联在传统收单业务中的作用,提供本外币、境内外、线上线下综合支付清算服务。 。 一方面,为各类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银行接口。 另一方面,由于银行之间无法直接互联,只能通过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来获取其他银行的接口。

该模型中,交易链条改为“商户-第三方支付A-银行清算中心-第三方支付B-银行”,清算结算的顺序颠倒过来。 这些银行清算中心不是持牌清算机构。 对于他们来说,二级清算机构可以被视为银行客户,所有的清算结算流程都可以被视为处理银行收单业务的“大商户”。

正常交易中,用户向商户发起交易,商户将交易发送给收单机构,收单机构通过银联将交易发送给发卡机构。 发卡机构扣款后,通过银联将资金清算给收单机构。 收单方按照比例瓜分利润,将资金分配给商户。

“严格来说,这样的做法是违规的,央行之前没有对这种模式表态,但未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整个支付都会监管到持牌清算机构,纳入监管体系”如果还是这样的话,银行越狠,就越会被逐步规范和整顿。” 上述接近清算协会的人士告诉交叉财经。

附:互联网连接工作进度表

2016年4月14日,根据央行等部委4月14日印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支付机构必须通过支付宝开展银行间支付业务。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间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格的清算机构进行。

2016年8月,央行批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清算平台。

2017年1月17日,更名为“网联清算有限公司”。 已(预先)批准。

2017年3月31日,“网络平台”试运行。 在此期间,需要验证网络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并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

2017年6月30日,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清算平台(网联平台)正式上线业务。 在支付机构准入方面,很多支付机构和银行都有准入。

2017年7月28日,股东身份正式确定,45名股东正式亮相网联平台。

3月31日上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清算平台(网联)试运行。

(本文首发于经济观察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