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机构益普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约为8.9亿,第三方移动支付渗透率网民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92.4%。 今年一季度,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额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 在为移动支付市场喝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移动支付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依然存在。 有些移动支付方式看似快捷,但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陷入安全陷阱。
据报道,不久前,广东市民黄先生遭遇了微信转账带来的麻烦。 黄原本想通过微信支付给表弟转账8万多元。 他不小心把钱转给了一个和表弟同名微信的“朋友”。 当他发现有问题,要求对方还钱时,却被堵住了。 黄先生向微信客服寻求帮助。 客服表示,“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建议联系朋友协商退款,没有其他办法。” 由于无法提供“对方真实姓名及账户信息”,公安机关无法立案; 最终,经过媒体报道和公众关注,“朋友”最终将钱退还给黄某。
无现金支付社会已悄然到来。 扫码支付、微信、支付宝转账给大家带来了便利。 但如果用户不小心做出“灰手”、“不小心点错按钮”或“手滑输入错误的字”,支付平台应有足够的手段帮助用户改正错误,挽回损失。 要拧紧整个支付流程的“安全阀”,支付平台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跟上。
确保用户财产安全是支付机构的义务。 如果用户出现操作错误,必须有完善的纠错机制来帮助用户挽回损失。 以微信支付为例。 与成熟的银行卡支付相比,微信支付在转账方实名确认、账户认证、延迟付款等方面仍需加强风险管控,例如涉及大额转账时,提示义务应最大限度履行,并在转账前设置强制认证环节。 未认证者无法进入下一操作界面; 在转账页面设置延迟付款选项,时间长度可以设置为可能需要2-4小时。 一旦发现错误,可以撤回转账。
为了帮助用户挽回因误操作造成的损失,必须拓宽救济渠道。 在大数据时代,第三方支付平台应该记住,隐私保护和财产安全是用户安全同等重要的部分,不应该人为地对立两者。 如果用户认为存在问题,是否可以考虑在调查事实的前提下,尽可能承担调解和信息披露的责任? 最好提倡私下和解,如果不行,就提倡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那些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人。 此外,保险机构还可以尝试推出转移保险等新型保险。 一旦发生事故,可以为用户提供适当的赔偿,以“止血”。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场景之一。 “+”意味着便捷,“+”意味着效率。 但在所有情况下,“+”安全都是第一位的。 如果安全保障不了,剩下的一切创新都会映照在镜子里。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金融创新者应依法合规发展相关业务,努力成为稳定老百姓钱袋的好帮手,而不是安全风险的放大镜。
如今,一些互联网企业坚信“天下第一功夫就是快”,在拓展市场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结果是“胡萝卜快了,泥巴洗不掉”,他们已经失去了“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精髓。 在这里,我们不妨给这些企业一个提醒:不要因为动作太快而忘记了什么是安全。 把握效率与责任、创新与规范的平衡是实现基业长青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