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认识都太了!

2024-02-18
来源:网络整理

商业社会只建立在利润理论的基础上,主体对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理解过于简单。 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话题的大方向没有问题,那就是银行肯定需要与第三方支付公司进行各种合作。 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共赢的方向。 但如果只关注支付领域和银行间支付,那就太短视了。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第三方支付有什么是银行没有的?

现在随着银行间各种单据的发放,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端的各种支付功能,尤其是跨行转账功能正在逐渐萎缩。 为何仍能引起银行的关注和合作意愿? 表明问题不仅仅与付款有关。

为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功能而不是其他的? 因为你的支付“行为”适用于各种支付“场景”,而第三方支付公司现在致力于打造一个全面、易用的支付“场景”综合体,提高用户体验。 它给你在这个“场景”下最好的“行为”体验,所以给你印象最深的就是你在第三方支付客户端上反复执行支付“行为”,却忽略了你执行这个行为的“场景”。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最强点在于互联网核心技术(包括PC\移动端)的成熟和应用,这使得其能够通过一个入口连接N个支付场景,实现真正的“一站式支付” ”

这对银行来说还是很困难的。 我们稍后会详细讨论。

至于题主纠结的支付领域,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支付业务本身给银行带来的利润极低,基本占比不到10%。 银行没有必要因为失去了支付领域的市场份额而过于重视第三方支付。

让银行不高兴的是,你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利用结算时差存入大量资金,这些资金几乎是免息的,然后放在银行依靠规模来获取高额利息费率。 这不就是流氓行为吗? 余额宝是第一个被第三方支付公司曝光的方。 它利用支付平台吸引大量客户,集中大量闲置资金。 同意提前支取后,还必须以定期计息的金融机构存款形式存入银行。 在政策间隙时期,就形成了这种兼顾流动性和收益率的产品。 然而,一旦中央强调不应该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利息,那就是直接釜底抽薪了。 您认为现在余额宝的回报率还高吗?

银行之所以愿意与第三方支付合作是因为:

1、第三方支付实现了支付“场景”的集约化,大大增加了该平台的支付需求。 与依靠流量客户产生业务的银行相比,该支付平台的客户需求更纯粹,支付动机更强大。 实力雄厚,附加值更高;

2、第三方支付的客户群来自于各银行。 如果银行能够吸引第三方支付公司加入本行的某个支付场景(收单商户或金融产品),就相当于从互联网上吸引了其他银行的客户。 我拖着自己的营业网点,直接吸引存款;

3、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动作比传统银行快得多,客户群也大得多。 因此,这个推送平台很受欢迎。

因此,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主要围绕上述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银行很难全面接入各种支付场景来吸引付费人群,因为: 1、支付场景太少,对银行来说无异于赔钱,没有必要; 2、每种支付场景都可能使用不同的接口规范、UI甚至URL跳转,对于系统已经极其复杂和繁忙的银行IT人员来说几乎崩溃; 3、支付场景中收款人并非全部到场。 如果你在这家银行开户,既然不能通过支付场景吸引存款,那银行为什么讲这么多场景。

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靠支付量、次日结算资金、规模经济来盈利的,所以收款人在支付场景中积累的资金并不是他的目标。 相反,付款人的支付资金就是他的生产资料。 因此,场景越多、越全面,就越有可能吸引付费客户。 归根结底,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支付场景上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因此双方在这一点上有着天然的合作机会。

其次,通过支付用户的积累,第三方支付形成了不分银行账户、不分地域的支付群体。 这个群体总是有支付需求,习惯通过互联网支付,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提问者可以搜索一个叫中国电信天翼卡的东西。 这是中国电信曾经推出的一款具有近场支付功能的UIM卡,但后来在移动支付工具的压力下惨败。 所以,如果我作为银行有一个好的收单商户,支持线上收单,那么我一定会想办法把这个商户搬到有大量用户的支付平台上。 平台、商家、银行各得其所。 :银行有存款,平台有交易量,商户有新的市场渠道,全赢。

最后,银行在移动推送方面确实落后于时代。 目前我行仍在利用短信平台发布产品促销信息。 相信以如今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30多个字符的短信不会被看得太认真。 人们现在更习惯于短、平、快、吸引眼球的碎片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 。 在这一点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推广体验非常好。 他们制作的文案和促销信息比银行自己思考的枯燥文字有趣得多。 它们充满了图文并茂,有的甚至还有一些动画,非常吸引人。

关于并购的思路,相信看完上面的分析,你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方向。 支付公司实际上并不盈利,至少不如银行盈利。 银行更多地利用支付公司作为渠道,对他们的挤压非常严厉。 不过,支付公司还是喜欢银行,因为至少是赚钱的生意,可以补贴一些家庭开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