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俊俊
尽管张小龙一再表示“微信不是营销平台”,但他仍然无法改变腾讯或马化腾赋予微信的使命。 “无论微信是什么平台,它一定是一个能赚钱的平台。”
就在最近,微信朋友圈将推广Feed(信息流)广告的消息不胫而走。 所谓朋友圈Feed广告,实际上是指在朋友圈好友发布的消息之间插入的一种广告形式。 Feed广告最早起源于2011年7月并正式推出。 这种形式的广告根据粉丝参与度收费。 ,广告就会出现在广告主账号的粉丝信息流中。 经过几次演变,Feed广告逐渐成为一些社交网站的首选广告形式。 目前,国内微博、QQ空间也有类似广告。
对于广告主来说,信息流广告至少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产品向移动端演进,广告展示空间不断减少。 如果移动端采用类似PC端的弹窗、悬浮窗等广告形式,会极大影响用户体验,而Feed广告可以轻松“融入其中”; 另一方面,Feed广告还根据性别、年龄、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一些用户标签进行精准匹配,从而帮助广告主知道“浪费的广告费一半在哪里”。
但对于用户来说,信息流广告的出现只是一种相对温和的骚扰用户的方式,将“强奸”变成“强奸”——尽管现在信息流广告声称利用大数据来减少用户骚扰。 是最低的,但从目前QQ空间和微博推荐的广告来看,似乎并没有那么令人满意。 利用大数据将用户与他们喜欢的广告相匹配仍处于概念阶段。
更不用说现在的Feed广告的流氓程度超乎你的想象——很多Feed广告都是被广告商用来下载应用的。 在手机上,几乎在用户点击提要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您已经同意以静默方式下载并安装它。 此应用程序中根本没有确认链接。 从用户为Feed广告支付的价格来看,费用似乎也极其“昂贵”。
接下来我来算一下微信开通朋友圈广告后,微信的收入和用户支付的价格。 假设我们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有4条Feed广告向我们推荐,内容是App下载推广。 如果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广告的价格和广点通类似,都是按照CPM(每千次展示成本)收费,那么就意味着:
如果微信的日活跃用户是3亿,我们就按照1亿用户来开通朋友圈。 当一个ecpm(千次展示获得的收入)为25元时(25元几乎是广电通的均价),微信朋友圈的feed广告收入每天约为1000万元(1亿*4*25) /1000)。 微信一季度就创造了9亿元的朋友圈信息流广告收入——相信这也是腾讯股价近期疯狂的原因。 增加的原因。
但具体到用户端,每个用户每天可以为微信创造0.1元(4*25/1000)的收入。 考虑到这是在最保守的情况下计算的,再加上一些医疗、美容、教育、汽车等领域恐怖的点击单价以及微信朋友圈无与伦比的活跃度,带来了广告主之间ecpm竞争加剧的综合因素。 如果我们将ecpm的价格提高一倍,那么微信每天都会从每个用户身上获得收益。 利润为0.2元。
没错,0.2元就是2毛钱,才2毛钱! 如果微信在推出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之前是一个纯粹免费的平台,那么之后使用微信的成本就是每天多看到4个广告。 幸运的是,广告商会为你看到的另外四个广告付费,它们的价值等于……2美分。 不过,如果有选择的话,改变一下玩法,让用户每天花2毛钱,也就是一年75元,还给用户一个纯粹的微信朋友圈。 相信有很多用户选择付费。
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可以免费上网时,实际上,用户在享受免费上网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付出了非常“昂贵”的代价。 兰熙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当用户选择自由软件时,他们也接受了缺乏自主性,坐视个人电脑成为桌面战场,自由软件互相提示不兼容; 当用户选择免费游戏时,他们也接受了缺乏纯粹乐趣的事实,使得不充值就玩不了的游戏设计成为主流; 当用户选择免费内容时,他们也接受了信息质量的欠缺,导致信息不断过载。 让自己很烦恼,厌倦了花大量时间筛选信息。” 同理,当您选择免费微信时,就意味着您接受您有一个名为“Feed”的好友广告。
无论如何,纯粹免费的微信时代已经过去,付费微信时代已经开始——至少推出了全民支付模式。 此前,一些游戏等广告收入依赖于用户自愿,但这一次用户只能被动接受。 虽然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对微信说“我给你100块钱,我可以停止朋友圈广告吗?”,但似乎我们不应该完全放弃微信朋友圈广告。
去年9月,它对其Feed插播广告进行了调整,改变了用户关闭广告时的操作,例如“这个广告不是我的”、“这个广告是垃圾邮件”,甚至“我保留这个广告”客观问题被添加到广告展示次数的权重中,让用户在决定应该展示什么样的广告时有更多的发言权。 希望一向强调用户体验的张小龙在推出朋友圈广告后不会让我们失望——至少他会让用户在“顺从”时选择一个舒服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