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型传销诈骗手段,央行:警惕新型数字人民币骗局

2024-02-25
来源:网络整理

自数字人民币多地试点以来,数字人民币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数字人民币在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 各种打着数字人民币幌子的诈骗手段正在以新的方式被利用。 不法分子利用一些普通公民对数字人民币缺乏了解和积极参与的愿望,打着“数字人民币”的旗号进行诈骗,造成公共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官方微信提醒公众增强风险意识,切勿轻信,防止利益受损。

笔者了解到,近期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实施诈骗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假促销,即打着数字人民币促销幌子,进行传销诈骗活动。 犯罪分子成立所谓“数字货币DCEP学习群”,并在微信群中宣扬数字货币“商业银行和民间机构同步推广”、民间机构拥有“多层次推广优惠”,并利用“电子货币” -CNY”由他们提供。 您可以使用付款代码参与促销活动。 不法分子还怂恿群内所有人向朋友和其他商家推广该产品,声称只要推广成功,就能获得“两级优惠”。 此外,不法分子还盗用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官方材料,甚至编造新闻稿、伪造会议场景等,混淆真假信息迷惑消费者,最终骗取消费者资金后逃之夭夭。

微信新型诈骗女_微信新型传销诈骗手段_诈骗新型微信手段传销案例

第二类是假理财,即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名义在资产平台上进行交易活动。 近期,有机构冒用中国人民银行名义,在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上以“DC/EP”或“DCEP”名义交易相关数字产品。

第三类是虚假短信,通过发送虚假的数字人民币活动链接进行诈骗。 2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柳园派出所接到举报,有人通过点击虚假数字人民币活动链接被骗1万元。

那么,消费者该如何防范此类骗局呢? 中国人民银行提醒消费者牢记以下五点:一是数字人民币正处于试点阶段。 除官方数字人民币活动中奖通知链接外,请勿信任、下载安装其他来源的所谓“数字人民币应用”; 二是数字人民币处于试点阶段。 人民币不会要求消费者在数字人民币应用程序和银行应用程序之外提供注册帐号、密码和支付密码等身份验证信息; 第三,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和硬币。 随时随地,提及利用数字人民币获利、返现、参与“数字人民币兑换”交易的,均属诈骗; 四是警惕假冒应用程序和假冒银行信息,不要使用手机访问或回复假冒网站、电子邮件、短信,以免感染病毒或信息泄露; 第五,任何个人、机构和组织无权获知消费者的密码。 消费者可以拒绝任何索取数字人民币App登录和交易密码的请求,谨防不法分子冒充银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获取密码。

(本报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