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多久没有使用电脑转账了? 您还记得您的U盾密码吗? 近年来,以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移动转账方式发展迅速。 个人网银U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企业转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近日,建设银行深圳分行试行新版手机银行。 结合华为手机盾技术,未来通过电子渠道的企业转账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手机下单和点评将不再需要插入物理盾,距离消除U盾又近了一步。 尽管不少用户对“无盾转账”的安全性仍存在一定担忧,但业内人士指出,手机转账在安全验证方面与网银转账遵循相同原则,技术也在日益完善。 大趋势下,U盾使用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甚至退出历史舞台。
多家银行改造传统U盾
长期以来,企业对外转账和个人大额转账大多采用网上银行、插入实体U盾的方式。 但网银转账操作相对复杂、U盾携带不便等问题在多年的发展中也留下了不少诟病。
近日,建设银行与华为联合推出新版企业手机银行,并在深圳分行率先试点。 未来,企业通过电子渠道转账不仅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结合华为手机盾技术,手机下单、点评将不再需要插入物理盾。
此前,企业通过电子渠道转账只能通过网上银行进行,下单需要U盾保护。 某银行公司业务柜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大部分公司转账实行“双U盾”审核制度。 通常出纳是经办人,财务总监或公司高管授权转账。 两次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司的财务安全,防止员工使用单一的U盾来转移公司的资金。 “一些大企业甚至可能会使用两块以上的盾,而转移限额是由公司自己设定的。” 该柜员透露,但不排除一些小企业有法人或公司高管负责公司财务,因此只需要一张U盾。
据了解,“双U盾”审核制度的不便之处在于,两个U盾通常是分开保存的。 如果其中一位不在公司,调动时间可能会滞后。 建设银行推出的新版企业手机银行,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单据制作和审核。 除转账支付外,还包括工资分配、代码收缴、账户查询、客户回复、公开预开户、税号信息、用户管理等功能。
事实上,在手机盾领域,建行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今年3月,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手机SIM盾”,将安全认证数据植入用户手机NFC-SIM卡的安全模块中。 安全密码可用于验证。
在银行对传统U盾的优化升级方面,工行的尝试较早。 2014年,工商银行推出“万能U盾”,电脑、手机均可使用。
个人U盾的使用被边缘化
银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与近年来移动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关。 据易观行业数据库发布的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536.3万亿元,环比增长6.1%,但增速较2015年同期的6.3%有所放缓,6.1%的季度增速已是年内峰值。 2016年前三季度,网上银行客户交易规模仅分别增长3.9%、2.8%和5.2%。
报告认为,由于手机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替代,个人网银交易增速明显放缓。 个人网上银行可专注于大额转账、复杂交易和特殊授权业务; 企业网上银行交易量保持稳定增长,处理业务主要包括账户查询对账、转账、付款、催收、工资发放等。
26岁的孟女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现在使用支付宝或微信转账。 使用支付宝转账银行卡时,累计交易金额已超过免费限额,将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但由于操作方便,孟女士还是更喜欢使用第三方支付。 至于没有选择手机银行的原因,她表示,最初很多银行的手机银行只支持绑定本行的借记卡,但她手里有三张不同银行的借记卡,并且各自使用的转账卡时间不同。 不一定一样,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养成使用手机银行的习惯,更没有养成使用银行U盾的习惯。
湖北省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洪瀚表示,网银U盾转账确实受到了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在内的移动转账的冲击,因为后三者用户体验较差。 做得很好,特别是省去了用户拿着U盾插的不便。而且,有些公司电脑在局域网内,出于风控要求,必须支持U盾。
“无盾传输”安全性存疑
然而,与孟女士不同的是,从银行退休的53岁赵女士仍然信任网上银行。 她说,日常转账需求不多,而且转账时单笔金额较大,所以她总是使用网银U盾和手机验证码的双重保护。 在移动金融方面,赵女士只有一个微信账号。 她很认同移动支付的便利性。 她的微信钱包里通常有几百元,用于日常小额开支。
当被问及对银行U盾改变介质形态、能够插入手机或直接植入手机有何看法时,赵女士表示,学习U盾的新使用方式可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且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使用新的U-。 而正是因为这种陌生感,她才感到不安。
使用网银转账较多的企业用户短期内将无法适应“去传统U盾”模式。 40岁出头的王女士是一家小型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每年公司转账营业额达数百万元。 她说,如果没有物理 USB 盾,她会感到非常不安。 “比如在办公环境中,当你输入密码时,很可能会被别人看到;或者如果你习惯使用某个密码,社交平台账号密码、手机密码、银行密码等……都是一样的,更容易让别人知道;然后或者委托别人转账,可能会留下记录。”
另一位比王女士稍微年轻的公司财务人员表示,他不会用U盾进行个人转账,但肯定会用U盾进行公司转账。 “一是因为金额普遍较大,二是因为这是公司财务的一部分。” ,如果无故丢失,需要追究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分析,现在很多个人手机银行已经不使用U盾了。 近两年,企业网银的使用频率较高,因为企业网银资金规模较大,可以提供额外的一层安全保障。
“取消U盾”是大势所趋
U盾是银行提供的数字证书的缩写,存储了用户的信息。 长期以来一直是用户使用网上银行转账或支付时必须使用的工具。 对于银行来说,升级甚至取消传统的U盾,必然会伴随着安全疑虑和用户习惯的重新培养。
对于安全问题,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业务研究高级总监张毅表示,移动终端本地安全措施的发展和加强是大势所趋。 在外部挑战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银行必须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创新。 手机屏蔽SIM卡屏蔽、物理隔离访问控制等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安全级别,在安全方面达到了目的。 董希淼还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安全验证方式越来越多,包括刷脸、指纹等一些辅助验证方式。
但在便利性方面,张毅也指出,将SIM盾改为手机卡的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机型的易用性还有待提高。 在手机盾方面,华为率先完成了手机盾,这让华为走在了技术的前沿,有助于其品牌的口碑和销量。 但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仅有一个品牌的支持是不够的。
据了解,大多数银行仍保留传统的U盾介质。 张毅提到,如果每部手机都完成自己的手机盾,每家银行都需要单独连接,工作量将非常巨大。 李洪瀚还表示,除了培养用户习惯外,移动硬件设备大规模升级的成本也是银行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使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传统USB盾的优化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李洪瀚表示,银行传统的U盾未来将逐渐消失。 董希淼也认为,物理U盾的使用正在慢慢减少,甚至可能从历史舞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