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华语乐坛越来越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处处哀伤。
刚刚进入12月,所有粉丝的心又碎了。 腾讯音乐娱乐盛典揭晓“年度十大热门歌曲”。 十个座位全部摆满了短视频。 看到歌名,网友们纷纷面面相觑。 直到副歌出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当年的热门歌曲都变成了抖音歌曲,整个音乐界都混乱了。 剩下的只有绝望。
这并不是抖音神曲第一次高调出现在主流面前。 还记得周杰伦之前在巴黎开过演唱会。 粉丝们点了一首《学喵》。 国王愣了一下,然后尴尬地配合起来。 粉丝的心愿达成了。 神曲总是过于自信,甚至一首歌也常常与网络潮流挂钩。 即使遇到了周杰伦,也能因为时代的不同而轻易占据上风,仿佛那些没听过神曲的人都只是社会尘埃中的“土包子”一样。 。
从2018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首洗脑神曲,席卷各大短视频平台。 如今,年度热歌榜再次将神歌推到了风口浪尖,看来出圈离社会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了。
不是歌没了,是“人没了”
不知道为什么,音乐界的新旧时代在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控制。
与那些只认歌不认名的热歌相比,更陌生的是那些徘徊在前列的名字。 2021年,华语乐坛最后一代神话周杰伦已经40多岁了。 一代又一代人才辈出。 遗憾的是,周杰伦之后接任的人并不是粉丝们熟知的人或人。
那些后继者要么成为小众狂欢,要么成为流量的奴隶。 真正具备成为音乐明星所需条件的歌手已经变得很少见。
去年,QQ音乐第15周热门歌曲排行榜中,前十位歌手中只有李荣浩一人是他熟悉的。 周杰伦、谭雅等实力歌手尚未进入前十。 老一代歌手集体陷入默默无闻的状态,而新人却还没有上榜。 没有什么含金量,代表作几乎都是神曲或者口水歌,让人哭笑不得。
不可否认,互联网加快了普通人在任何领域探索的步伐,也大大缩短了圈子的反应距离。 这是好事,但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无形中减少了许多以前无法忽视的硬性条件。 林俊杰、王力宏在走红前所经历的音乐生涯,那些撑起华语乐坛半壁江山的老前辈们,显然并没有体现出这一代音乐人的影子。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音乐家生存现状报告》,目前音乐家和学生的比例高达66%,全职音乐家仅占11%。 更有趣的是,70%的音乐人从事音乐创作不到3年,34%的音乐人工作时间不到一年。 也就是说,这些人根本就和那些老牌歌手不在一个层次上。
据悉,71%的音乐家出生于1995年和2000年之后,他们对传统的演唱方式不感兴趣。 相反,他们对中国风、说唱、电子音乐等年轻化的东西更感兴趣。 这是毫无疑问的。 即使是对音乐一无所知的人也能看出这一代歌单排行榜冠军的年轻歌手对中国风、说唱等有多么的痴迷,比如之前的《大耳朵》和《洪昭源》。 光是看歌词就能让00后产生颅内高潮。
但也有尴尬。 如果说神曲的创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巧合”了。 网易数读曾统计过50首抖音热门歌曲,发现歌词平均重复率高达85%,有的甚至接近95%。 歌曲也是如此。 神曲有千首,其中一半是和弦。 通用和弦、用这三套和弦、正典和弦、1645和弦写成的歌曲,占神曲的73.33%。
当我的前辈们熬夜写歌写到秃顶的时候,他们万万没想到,一首红遍网络的歌曲,可能只需要动动鼠标几秒钟的时间。 孙燕姿已经成为了00后所谓的“冷门歌手”,而那些所谓的热门歌手却以写歌、作曲的速度获得了追随者。
2020年,抖音音乐生态数据显示,下半年,抖音音乐人粉丝数超过3亿,6位音乐人粉丝数超过1000万,23位音乐人粉丝数超过500万; 快手官方数据也指出,2020年,音乐创作者活跃粉丝数覆盖快手DAU近70%,平台上使用量超过100万的歌曲近400首。
乐坛早已发生了变化,歌迷开始绝望的不仅仅是这两年。
然而,互联网不断为乐坛提供人才。 虽然好坏参半,但并不一定是坏事。 神曲在短视频上有所突破,对于老手来说或许也是一个机会。 诚然,短视频让很多流行歌曲走红,但也有很多默默无闻多年的老歌,突然凭借短视频走红。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去年在抖音和快手上意外走红的《处处吻》。 这首歌其实是杨千嬅在2004年创作的,从发行到走红,历时17年。 抖音的《铃啊铃啊铃》是SHE十五年前发行的歌曲。 无独有偶,邓紫棋的几首歌曲后来都通过短视频重新出现,比如《画》、《恶魔从天而降》,一度成为同时期抖音上最火的短视频BGM。
如今,老年人在发布新歌时已经开始屈服于社会属性。 邓紫棋前段时间发布了新专辑,她在直播间边吃火锅边唱歌。 新歌《》当晚登上热搜。 萧亚轩在阔别四年后发布了这张专辑。 辛格也带着男友冲进了直播间。 回想当年,华语乐坛明星云集,但现在新人也不少。 不幸的是,音乐遗产早已被打破。
神曲的商业价值在下降,却经不起风浪。
神曲真的能赚钱吗?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在手机铃声时代,神曲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聚宝盆”。 无数不被主流音乐市场接受的歌手靠着口水歌实现了财务自由,赚到的钱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2014年,《工人日报》报道称,刀郎的《情人》、《冲动的惩罚》和《2002年的第一场雪》作为铃声下载量已接近800万次。 按每首歌2-3元的成本估算,歌曲利润近2000万。
新世纪初是流行音乐的鼎盛时期。 庞龙的《两只蝴蝶》一年内为公司赚了2.4亿。 2006年,庞龙在福布斯名人财富榜上排名歌手类别第一,远远超过了当时的许多一线歌手。 榜上有名的还有演唱《猪之歌》的香香和演唱《我不是黄蓉》的王蓉。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于神曲商业价值的评价都存在一定的偏差。 2005年前后,神曲歌手的经济状况绝对碾压华语乐坛半壁江山。 尤其是当铃声业务降维影响专辑利润的时候,要知道凤凰传奇的《月上》平均年下载量高达7900万次。
虽然现在彩铃时代已经过去,但神曲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下来。 这并非空穴来风。 神曲几乎每个阶段的收入都还不错。 比如早年卖麦走红的时候,头上喊麦的歌手天佑2017年的年收入就高达2000万,其他几位的年收入也在千万以上。 。 关于。
当抖音霸屏的时候,神曲的商业收入只会增加很多。 腾讯音乐人平台披露的数据显示,互联网顶尖歌手陈雪宁2019年的播放量为62.9亿,成为年度第一创作歌手,播放量近63亿,一亿播放量为20万。 仅流量分成就已经有1300万,再加上会员套餐、广告分成、预付款等音乐版权授权费,陈雪宁2019年的收入至少达到2000万。 这些歌曲以及她 2019 年之后未来歌曲的版税不包含在此计算中。
逻辑和手机铃声的下载一模一样。 口碑好不好是一回事,但经不起大流量。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坦白说,这就是神曲与传统歌曲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制作成本。 神曲的制作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传统唱片公司制作一张专辑大约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但神曲是流水线制作的,一周可以制作100多首歌曲。 人员较少的小公司两三天就可以生产出一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火爆的音乐已经挤压了整个乐坛的艺术建设期,音符不再需要打磨。
据悉,抖音庞大的流量池中每天至少有100首新歌投入。 当然,神曲的大部分支出都花在了营销上。 公开报道显示,现在在抖音上放一首歌可能需要60万到70万,甚至更高,比如之前的热门歌曲《强风吹》和《星辰大海》的营销费用都在百万以上。
但神曲还能继续如此精彩吗? 从目前来看,神曲的成长环境正在悄然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变化。 说得更直白一点,流行歌曲满大街都是,制作套路大家都知道。 想出新歌来获得流行是极其困难的。 近两年,网易云音乐上的歌曲很难达到999+的评论。
另一方面,神曲大大降低了音乐行业的门槛。 2020年上半年,抖音音乐人数量增加近3万人,同期翻唱艺人订单数较往年增长10倍。 相比之下,热门歌曲上榜时间不超过半个月。
音乐已成为一种娱乐型快速消费品。 长此以往,商业价值再高也会被耗尽。
音乐与品味和蔑视的链条有何关系?
品味是一个极其难以捉摸的个人概念,但出于某种原因,一切都可以与品味相关,尤其是音乐。 此前,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相亲对象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他喜欢听凤凰传奇怎么办?” 凤凰传奇虽然无辜,但文化建设却凸显出来。
公认的音乐鄙视链是这样的,古典→爵士→摇滚→电子→流行→说唱→各种令人垂涎欲滴的歌曲。 粉丝对任何一种旋律的认可或否定,归根结底是群体之间最直接的认同。 从广义上讲,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此前,腾讯研究院发布了一份音乐社会报告。 报告显示,人们分享音乐的主要动机是分享优质资源、传递价值观。 其中,20%的人仍然将分享音乐的行为作为品味和风格的展示。 但它又不同于单纯的分享,尤其是沉迷于社交圈子的当代年轻人。
音乐喜好代表一个人的品味并非没有渊源。 UMAP国际会议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音乐类型的定位和选择或多或少与个人的性格和喜好有关。 通过歌曲窥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年轻人交友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早期的欧洲社会,歌迷会因为喜欢同一首音乐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催生了音乐会和音乐节。 极致的听觉享受可以极大地满足精神世界。 时至今日,一群志同道合的乐迷聚集在一起聆听音乐仍然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最关键的属性之一。
据大麦网发布的《2021年五一演出观察》显示,5月1日至5日短短五天内,全国共举办了56场音乐节演出,超过40%的大麦用户选择音乐节作为一个假日。 娱乐首选,超过60%的人愿意为音乐节规划跨城市旅行。
看来线下音乐分享可以进一步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品味差距。 面对面的精神共鸣,意味着音乐圈的防线在网络冲击下依然完好。 这对于粉丝来说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为什么大众看不起抖音? 原因很简单。 神曲的传播方式破坏了音乐国家原有的规则。 此规一度被推上神坛,并被尊崇多年。
但抖音神曲的出现却顺应了互联网的节奏,就像蝗虫过境一样。 任何人都可以下意识地跟着哼几句。 只要看短视频,就难逃神曲的洗脑。 没有人有任何逃生的余地。 。
《2018音乐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全球86%的用户通过音视频流媒体听音乐,其中52%通过视频听音乐。 同样,极数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音乐产业报告》也显示,在线音乐时长环比下降超过50%。 同期,豆快短视频平台时长环比增长72.9%。
当神曲盛行的时候,听莫扎特的人也能不经意地唱出几句《夺取山河》。 虽然不是主动意识,是被网络上的各种碎片记忆强行拉起来的,但曾经因认知偏差而产生的优越感依然存在。 动摇了,一切的罪魁祸首只有神曲了。
道先生说得对,原名微道,互联网和科技圈的新媒体。 同名微信公众号:道先生()。 本文为原创文章,在不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