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及模式分析及发展前景分析!

2024-03-02
来源:网络整理

移动支付运营模式:

模式一、银联/银行主导模式:运营商成为渠道

这种运营模式主要是银行通过专线和移动运营商接入系统,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或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进行移动支付。 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支付渠道。 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信息渠道,不参与支付过程。 具体形式如图:

图1 银联/银行主导模式

银联主导的移动支付产品是开放兼容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支持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功能,可灵活接入各类服务商。 系统架构如下:

图2 银联主导模式系统架构图

模式2.运营商主导模式:旨在控制账户和交易流程

该模式主要通过运营商推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 运营商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虚拟账户作为手机支付账户,直接从用户的话费中扣除移动支付交易费用。 该模式的特点是移动运营商直接接触用户,无需银行参与,技术成本较低。 但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难以区分,仅限于移动小额支付。

图3 运营商主导模型

以中国电信易宝为例,其自身运营该业务的拓扑图如下:

模式三、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借助电商、IM等工具整合线下应用

与传统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利用银联跨行结算合作的高门槛,与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功能,利用手机客户端软件实现无线支付,提供综合支付服务。结算服务。 例如,使用支付宝推出的移动客户端,可以实现查询、支付、转账等支付服务。 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主的第三方支付正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发展成为掌控终端消费人群的支付工具。

图3 第三方支付主导模式

以支付宝为例,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支付架构方案如下:

图4 支付架构方案

模式四、合作方式: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合作

在这种模式下,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金融机构在大额交易领域具有安全体系、信用体系、强大的数据结算等优势。 电信运营商在小额移动支付业务上更具市场效率和竞争优势。 两者合作可以弥补双方的弱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优势。

从上述各种运营模式来看,银联主导和运营商主导的模式都存在明显的弱点,合作模式将是主流。 目前,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银联负责POS终端的改造和维护以及商户的开发; 中国移动负责开发用户、定制NFC手机和芯片。

移动统一支付怎么开通_统一支付移动业务怎么取消_移动统一支付业务

2013年6月,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移动支付平台正式上线。 移动支付平台是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之间,以TSM(可信服务管理)系统为核心,为各方提供基于安全支付载体的智能卡应用发行和管理服务平台项目8168网,是一座“桥梁”连接移动支付行业各方。 。 目前,中国银行、中信、光大、民生、广发、浦发、上海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已完成与系统的对接,其他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对接。

联合医务移动支付业务数据中心整体平台架构如下:

图5 数据中心平台架构

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

2013年10月,爱美信息集团发布了《2013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报告讨论的核心观点如下:

1、从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程度来看,只有20.7%的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不了解,而70.0%以上的受访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有一定的了解。

2、从手机网民移动支付使用频率来看,17.3%的用户平均每月仅使用移动支付1-2次,近8%的用户平均每月使用移动支付3-6次,更多每月超过10次。 仅占0.9%。

3、受访用户中,71.7%的手机网民会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支付、充值等服务,愿意使用移动支付进行日常网购、票务、酒店预订等业务的比例分别为33.9%和31.5%。

4、从曾经或能够接受移动支付单次支付的手机网民金额来看,愿意每次消费支付100元以内和300元以内的比例分别为29.4%和31.5%。 而39.1%的人愿意每次支付300元以上。

5、高达85.9%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会选择第三方移动支付提供商,其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占比63%项目8168网,而只有不到40%的用户选择运营商。

6、操作简便、交易效率高、安全性好成为用户选择移动支付提供商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71.7%、53.3%、48.9%。

7、目前,移动互联网用户最接受的移动支付方式是手机APP/网站支付和短信支付,分别达到69.6%和64.1%。 此外,扫码支付、近场支付、手机卡支付的受理率与实际使用率存在较大差距。

8、手机网友认为移动支付最突出的两大风险是金融安全风险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分别占总数的72.2%和56.5%。

简要评论:

国内手机网民对移动支付的认知度较高,但使用频率较低。 这与国内市场移动支付的成长期和发展期相符。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网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移动支付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手机APP和短信支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接受度和使用率都很高也在情理之中。 但扫码支付、近场支付、手机卡支付正处于新兴发展阶段,尚未全面推广和普及,接受度和使用率较低。

第三方支付可以依靠PC端积累的大量用户以及已经建立的良好声誉。 根据移动支付本身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将用户迁移到移动端,保持较高的用户粘性; 类似于第三方支付转化模型。 之后,各大银行相继推出手机银行、手机支付密码等接力网上银行和U盾。 同时,依托银行业的信誉和保障,其渗透率也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虽然运营商作为移动通信的枢纽,但在移动支付市场布局却反应太慢,产品替代性太强。 目前来看,它们并没有受到很多用户的青睐。

用户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远远大于对移动支付服务改进的期望,这说明资金和信息的安全已经成为移动支付用户体验的关键部分。 移动支付能否出现超级安全机制,将成为移动支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