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地位日益凸显,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 当前,国内第三方支付监管持续强化,支付行业市场垄断格局凸显,支付牌照发放渠道早已封闭,早期支付牌照面临换发,第三方支付牌照已进入进入股票洗牌阶段。 未来,支付牌照数量将进一步减少,牌照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围绕支付牌照的并购将成为未来趋势。 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坚持到最后。
1、国内第三方支付牌照进入“洗牌”阶段
新一轮第三方支付牌照“洗牌”正在深入推进,不少玩家被淘汰。 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首批27个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随后又批准了8批牌照申请。 截至201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批准9批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 申请第三方支付牌照。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五年有效期的到来,已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面临新一轮的换证审批。 截至目前,央行已宣布共取消24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市场上有效牌照仅剩247张。
表1 我国第三方支付牌照审批及换发情况
2、支付宝、财付通垄断地位日益凸显,中小支付机构面临生存考验。
随着第三方支付市场竞争的加剧,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等大型支付机构凭借广泛的客户基础不断扩大支付市场份额,“强者恒强”成为常态。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准确写照。 目前,移动互联网寡头以其广泛的应用场景聚合能力占据绝大多数客户资源,在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2016年,我国移动支付规模达到157.6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占据了94%的交易规模市场份额。 他们在应用场景聚合和消费流量上的垄断几乎不可动摇。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22.7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合计市场交易额达20.9亿元,占比92%。
图1 2017年第一季度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
行业竞争加剧,支付市场寡头垄断格局形成,中小支付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支付宝和财付通是国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的绝对霸主。 除了网购、充值等传统业务范围外,他们的业务领域日益呈现全方位拓展的趋势; 再加上二维码技术的便利,基于银行卡的POS移动支付也开始名存实亡,这对于两大巨头将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来说更是如虎添翼。 中小支付机构市场持续萎缩,甚至面临淘汰。 尽管目前市场上有效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有247张,但大多数都存在企业长期运营的各种问题。 一些企业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大多数中小型支付机构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
严峻的生存环境让绝大多数中小微支付机构开始寻求自己的生存之道。 一些支付机构已经完成业务转型,获得了生存机会,而一些机构则选择玩弄政策法规,通过非法挪用或占用资金等方式获利。 那么,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国家的监管和处罚。
3、第三方支付监管趋严,行政处罚与许可并重
人民银行频频发布第三方支付规范政策,不断强化支付机构监管,营造第三方支付良好氛围。 近年来,央行陆续在银行卡收单外包、支付牌照换发、银行卡清算、网上支付、二维码支付等多个领域出台相应规范性政策文件,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表2 国内部分第三方支付相关政策文件概览
第三方支付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爆发以来,监管处罚频率和力度明显加大。 2017年以来,央行多次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罚单,其中部分罚单金额超过百万元。 2017年5月,央行对财付通、支付宝两大支付巨头各开出3万元监管罚款。 虽然罚款数额不大,但也彰显了央行整治第三方支付市场乱象的决心。
表3 2017年央行对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罚信息
央行加强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监管。 不仅对日常经营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罚款,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更新审核上也更加谨慎,还吊销了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支付资质。 201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工作文件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流程、提交材料等方面,以指导现有支付许可证企业换发。 展览申请工作。
2016年12月20日,央行公布第三批支付牌照换发结果。 上海通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违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换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通知》规定(通过伪造、变造、捏造、隐匿故意规避监管要求的数据,或恶意拒绝、阻碍检查和监督)将不予更新。 这也是首次未获续展。 2017年6月26日,央行公布第四批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换发结果。 其中,9家未通过续展,2家支付机构因违规缩小业务范围。 除上述9张牌照未换证外,另有4张牌照已被注销(1张为主动注销,3张为违规注销)。
图2 第三方支付牌照换证流程及相关材料
央行支付牌照换发结果也体现了第三方支付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是审批更加严格,支付牌照数量减少。 央行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对部分支付机构支付牌照进行了合并; 对违反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续展《支付许可证》通知规定的企业,不再直接续展。 可以预见的是,付费牌照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其次,支付业务整体优化特征明显。 财付通、快钱、银生、网上银行均在换牌期间主动终止固网支付服务。 易宝、迅付、汇付天下、上海德易均在换牌期间终止了部分区域的服务。 各省市开展业务。 总体来看,国内支付市场呈现出结构优化的特点。
4、现有支付牌照企业的发展路在何方?
围绕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并购整合将成为未来支付领域的重要趋势。 对第三方支付的严格监管将成为新常态,并且随着牌照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牌照的价值将不断上升。 一方面,国内第三方支付监管力度加大,行业支付机构巨头早已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获得支付牌照的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业务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大型周边企业、集团企业来说,支付闭环是实现生态闭环的最佳解决方案。 支付牌照已经成为构建交易闭环成败的核心。 央行已经暂停发放支付牌照,形成政策壁垒。 为了业务布局、拓展互联网金融,对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成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现有支付牌照将进入洗牌期。 事实上,京东、海尔、唯品会、平安、美的、万达、小米、美团点评等企业都通过收购获得了支付牌照。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收购了30多家支付机构。 可以预见,具有资本实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合规意识和发展前景的机构未来有望成为支付牌照的拥有者,更好地发挥支付牌照的市场效能。
赛迪观点:综合来看,第三方支付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将进一步推动国内支付行业的规范化; 支付宝、财付通等垄断支付行业格局已经形成,中小微支付机构面临竞争压力,业务转型成为必然选择; 支付牌照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而随着周边大型集团公司成交的迫切愿望,支付牌照的收购兼并或将成为常态。 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才能站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