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汉服,手持折扇,行走江湖。
在古装影视剧中,折扇可能是某个角色周游世界时所使用的武器。 现实中,汉服爱好者将其作为配饰来装饰和衬托整体形象。 有些人还把它们作为文化纪念品赠送给别人。
近日,《最重要的人》采访了折扇的“代言人”孙亚庆先生,带大家走近了中国传统折扇的前世今生。
孙亚庆这辈子都离不开粉丝了。
这种关系从小就伴随着她。 读小学、中学时,由于家住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孙亚庆每天放学都会经过王兴记扇厂。 她和朋友们经常在厂门口玩耍,跳皮筋、踢琴键,或者透过玻璃橱窗欣赏每一把精美的折扇。 周末,“我也会去那里购物。”
她说,潜意识里,“我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它,并且一生都在与它打交道”。
事实上,孙亚庆对折扇的喜爱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与其说是利益所致,不如说是必然的命运。 14岁左右的时候,孙亚庆偶然看到姨妈在给王星记扇子工作。 “我立刻就被迷住了。它们色彩缤纷,美丽极了。”
基于自己的兴趣,她先和阿姨一起做辅助工作。 当我能开始做的时候,我就主动请缨自己做。 我每个月能挣十几块钱,可以帮家里分担一部分经济压力。
另外,每次去工厂交扇子,师傅总会夸她“有才”,这让孙亚庆很有成就感。
孙亚庆
毕业后,她干脆放弃了在铁路、邮政等部门工作的机会,一心扑在王星记身边,成为一名制作手工折扇的技师。 这份工作持续了45年。
制作扇子时,最讲究的技巧就是“拉丝”,就是用钢丝在薄薄的扇面上拉出数以万计的大小形状各异的小孔,形成千变万化、精美绝伦、符合现实的镂空图案。和现实。 。
制作如此复杂的工艺品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力量。 孙亚青是典型的江南女子,身材娇小。 她的老板对她做拉花艺术表示担忧:“这是一项费力的工作,而且都是男孩子做的。你这么瘦,没有力气,所以学不会。”
她不服气,“我有实力,而且很勤奋,一定能做到。” 从此,她加入了一群男员工,成为了一名“拉花艺”学徒。
《拉花艺术》中的孙亚青
“这门手艺学起来容易,掌握起来却很难。每天就像用钢丝反复锯木片一样,练了一天,手指、手臂都酸痛了。” 听到师傅说练习15天疼痛就会减轻,孙亚庆咬牙切齿。 坚持下去,每天倒数。
为了培养自己的图案设计审美能力,她报读了美术班,学习绘画。 一年后,习得“拉花术”,印在她身上的变化也显露出来。
由于长期左右手力量不平衡,孙亚庆的手臂异常粗壮。 “我去定制衣服的时候,裁缝也很惊讶,你的手臂怎么这么不一样?” 她笑着回忆起“最受欢迎的人”。
上帝眷顾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勤奋好学、能吃苦,孙亚庆的名字被领导牢牢记住。 最终发展成“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孙亚庆”。 一旦有哪个工序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她就会被要求接手。
十几年来,孙亚庆换过八九个制扇工作,每一项都熟练掌握。 这也让她在管理决策和技术创新方面拥有足够的话语权,为她晋升领导层奠定了基础。
孙亚庆是和王行吉一起长大的。
1975年,恰逢王兴记建厂100周年,她进厂。 “只要你记得王兴吉多大了,你就知道你在工厂呆了多少年了。”她说。
这位精致温柔的女人从一线工人、车间主任、店长、副厂长、厂长做起,逐渐成长为企业的掌舵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她亲自参与并见证了王星记的坎坷发展历程,并带领王星记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18岁,正值王兴辉煌之时,孙亚庆刚刚到来,正在慢慢巩固球技;
42岁那年,王行吉突然跌入谷底。 她在关键时刻接过任务,带领员工走上光明之路;
48岁,时代飞速发展,传统文化面临衰落的危机。 她推动王星记“制扇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9岁,借助北京奥运会,她将王星记范带到了世人面前。
1994年,一场大火几乎烧毁了王兴记,随后长达10年的亏损期。 由于经济压力,不少员工纷纷离职,造成人才严重流失。
困难时期,有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孙亚庆被委以支援王兴吉的重任。 她不忍心看到这么好的传统工艺逐渐没落。
时代在前进,王星记迫切需要注入新活力、创新产品、培养人才。
孙亚庆(右)指导扇子制作技术
现代社会,扇子不再是生活必需品。 “要赢得市场,就必须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赋予粉丝新的生命,让它‘活起来’。” 在长期的观察中,孙亚庆想到了一个想法:通过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新的元素,扇子文化仍然可以在时尚潮流中传播。
“比如,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们推出了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系列;再比如,古人有‘扇扇子、坐轿子、过一辈子’的民俗。 “富贵荣华”,所以我们将其与婚礼主题结合起来,推出了“婚礼扇”。” 孙亚庆表示,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在改变,但“根”不会变。
她还主张与大学一起为大学生举办设计比赛,试图从最活跃的群体中寻找灵感,甚至开始玩抖音。 在她看来,吸收年轻人的活力是王星记能否与时俱进的关键。
品质是孙亚庆经常向员工强调的两个字。 “现在各种粉丝充斥着市场,王星记要想被别人看到,就必须严格遵守质量控制。” 她告诉《大多数人》,王星记的扇骨是用优质竹子制作的,甚至还有红木、檀香等。
一把黑纸扇经过88道工序,采用纯天然材料制成。 它不怕日晒雨淋,不怕褪色,因此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孙亚庆正在仔细打磨扇面
“如果说手工扇是王星记的灵魂,品质是王星记的根本,那么工艺大师和制扇工匠就是技艺传承的命脉。” 如今,王星记拥有一支60余人的精英制扇团队,每年固定招收新徒弟,保证每项制扇工作都有高级、中年、青年梯队。
6月初,孙亚庆在抖音发文:一切都是为了收到那份让人羡慕的通知。
图中,是一把个性化定制的扇子。 这是一位父亲送给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孩子的祝福。 他希望孩子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涯中成为一名品德良好的学生。
孙亚庆说:“扇子虽然现在不再被用作纳凉的工具,但它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的象征,绝对值得作为礼物赠送。”
在杭州,王星记的扇子、丝绸、龙井茶被誉为“杭州三绝”。
1875年,王兴记扇村诞生于杭州“扇巷”。 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146个年头。 风风雨雨中,王行记始终秉承“精工细料为上”的祖训,沿袭古法,精雕细琢,将扇子打造成名人字画的艺术收藏品。
王星记部分成员合影
如今,孙亚庆年纪大了,但他的热情依然如故。 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她把王星记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还开拓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新产业模式。
孙亚庆告诉《大多数人》,王星记用于生产经营的地方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她感叹,这不仅是活生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更是折扇文化的交流平台。 “我们楼上有一个博物馆,楼下就是师傅制作折扇的地方,参观完博物馆还可以现场观看制作过程。”
回忆起与王兴吉有关的难忘经历,孙亚庆首先想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那一年,她49岁。 依靠大师们的优秀设计和匠心制作,孙亚庆本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奥运主题相结合的理念,带领员工在短短18天内交出了15个设计款式。 王星记折扇由此获得了一张“免费”门票,首次登上国际舞台。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越是传统的东西,越要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 “走出去后,我们不仅提高了设计和制造能力,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
在孙亚庆眼里,每一把经过多位大师精心打磨的扇子都是有灵魂的。 她甚至称这些粉丝为她的孩子。 曾有人调侃,“孙亚庆就是为粉丝而生的”。
59岁之前,孙亚庆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名抖音主播,在网上“露脸”。
三年前,孙亚庆第一次接触抖音。 起初,她对这个新的社交平台并不感兴趣。 她担心如果运用不当,新潮的东西会对传统文化产生反作用。 但当新的机遇和挑战摆在她面前时,勇于创新的她决定尝试一下。
孙亚庆参加的电商活动
她将抖音昵称注册为“王星记饭孙亚庆(奇人更新)”,开始了互联网直播带货、直播科普的新生活。
在抖音上,她讲述了每个粉丝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扇子本来并不是扇风纳凉的工具,而是皇帝出巡时用来遮风挡雨的。 它是地位和等级的象征。
她还分享了工匠们制作扇子的用心。 精致的拉花艺术,惊艳的笔触,每一把让网友惊叹的折扇背后,都是多日打磨的工匠精神。
如今,作为抖音电商非遗项目代言人,孙亚庆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让非遗项目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孙亚庆是一位有远见的决策者。 在创新方面,她知道如何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抖音上的用户大多是年轻人,所以她创造了一款符合主流用户审美的新折扇,“尽可能多地使用丰富的色彩”。
“你的东西是为谁设计的?互联网的主力军是年轻人,对吗?那我们就要适应年轻人,如果年轻人不喜欢我们的传统工艺,那就很麻烦了,可能会有没有继任者。” 所以。 ,让传统的东西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成为王星记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孙亚庆正在进行电商直播
如今,王星记的扇子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扇子的艺术是中国的,礼物是送给世界的。我希望把王星记打造成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传统品牌,让好品质延续下去。”
去年以来,抖音电商陆续推出多项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 孙亚庆参加了20余场活动,总销量超过70万。 “收获还是蛮大的。 起初我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电商平台离我们还很远,但现在从线下转到线上,销售市场更广阔了。”
孙亚庆说:“抖音这几年,我觉得不是为了销量,更多的是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中国传统的折扇文化。”
正是因为千千万万个“孙亚庆”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才会被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 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形象大使,是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讲师。
正是因为有了抖音和抖音电商,更多的非遗项目才能被喜爱的人看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科技与人文更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