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的“赢者通吃”与“充分竞争”

2024-03-28
来源:网络整理

各银行客户端作为银行系统推出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服务点,随时随地为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移动金融和在线服务,很大程度上既保护了客户,又拓展了客户的业务范围。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工具”。

随着当前整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用户对“银行”系列产品的不满日益严重。 打开它并搜索“银行”。 列表中的前几十个应用程序基本上都是 2-3 星。 随意打开任意评论区,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关于银行手机产品的投诉。 与其他垂直行业相比,银行体系似乎对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反应最慢,并且越来越慢地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的前沿;

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早在移动互联网发展之前,银行系统就已经完成了用户的质押。 且不说全国性银行,地方银行的客户群似乎也比较固定。 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无非是对线下营业厅和网上银行的延伸和补充,还不是“全面竞争”领域,不会像其他互联网那样在全面竞争后进入“赢家通吃”的阶段我们熟悉的领域。

我们先来看看除了银行的“水泥营业厅”之外,银行对于电子端的发展趋势——

1997 第一家网上银行开业(招商银行)

2000年第一家电视银行开业(中国银行)

2004年第一家手机银行推出(交通银行)

2010年招商银行推出手机银行

2011年手机银行用户规模

2012年工行推出苹果系统网上银行

2012年,全国网上银行用户数突破1亿。

2012年工商银行测试“无人银行/未来银行”

2012年,广发银行试水以自助服务+远程客户为核心的“无人智慧银行”

2013年 民生银行发布直销银行APP

2016年,13岁以上人口中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用户比例超过50%,手机银行使用频率超过网上银行。

2016年,余额查询及交易明细、网上支付和转账汇款是用户最常用的手机银行功能。

……

现行银行体系中“电子银行”覆盖的接触点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智能终端、网上商城/网上支付;

其中,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使用率最高。 随着2016年手机银行的使用率超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成为银行“脱水泥”后与客户最频繁、最重要的接触点。 目前,无论是全国性银行还是地方银行,都基本配备了完备的联络点,也都意识到了手机银行的重要性——意识到“从零开始”、实现“我们银行也有手机银行……”的重要性。从上面的历史节点表来看,早在2012年,就有银行开始布局:“未来银行”,银行业也认识到,未来银行的一个体系将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线下无人智能这种银行服务+营业厅服务类型转变的趋势,认识到银行正在从水泥的物理印象向细致的沉浸式服务转变。

让我们一一看看。 首先我们来看看最重要的线上服务端点“手机银行”的现状——

打开它并搜索“银行”。 榜单前几十名的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App基本都是2-3星。 随意打开任意评论区,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关于银行手机产品的投诉。 与其他垂直行业相比,银行体系似乎对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反应最慢,跟上移动互联网前沿的速度更慢。 想想似乎也可以理解,早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开始之前,银行系统就已经完成了用户的质押。 且不说全国性银行,地方银行的客户群似乎也比较固定。 对于各家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无非是营业厅和网上银行的延伸和补充,还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 ,并不会像我们熟悉的其他互联网领域那样,在充分竞争后进入“赢家通吃”的阶段。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变化,导致只有部分银行抱着前瞻性和试水的态度,投入资源在线下智慧银行营业厅和线上互联网服务产品。

大多数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更倾向于确保安全,等待先行者尝试找到安全稳定的方向后再采取行动。 目前,手机银行对于银行未来几年布局的重要性已经凸显,银行已经开始投入资源、关注这一触点。

目前,各银行均已达到“可”作为手机银行服务接触点的水平,且仅限于现有。 总体平均水平仍跟不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标准。 (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标准才能跟上当前移动终端时代?以有用-好用-友好-品牌的用户体验标准作为更好体验的标准)

我们来看看按用户量排名前 40 名的银行客户(包括全国银行和地方银行)

从这40款银行App来看,我们对银行领域移动互联网品牌的整体情况基本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代际分化;

1:经典工具产品;

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提供了我们银行有的功能,用户想做什么就自己想办法。 与用户体验标准相比,就是:有用。

此类手机银行产品最明显的外观特征是为银行提供功能,并且在产品屏幕上列出,没有任何分类。 至于好不好用,银行并不关心。 我们银行的所有功能都在这里了~

好的可能遵循扁平化时代的设计特点,差的则只是n年前的粗制滥造的拟物化;

2:时代-初步协议;

此类产品的特点是我行提供的功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场景/资金流向/部门归属/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划分出重点级别。 与用户体验标准相比,就是:易用。

这类手机银行产品最明显的外观特征就是没有无分割地占满整个屏幕的图标,而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化了一些功能;

视觉呈现水平不会落后于当今时代太多,会跟随行业标杆而变化。 但其不具备明显的银行企业品牌意识,很容易迷失在产品群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