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方便却暗藏安全隐患
随着该功能的迅速普及,与之相关的盗窃案件和乌龙事件屡见不鲜。
“不知道‘免密支付’功能是什么时候启动的,直到手机频繁收到账单提醒,我才发现平台账号被盗,对方花了5000多元通过‘免密码支付’,这种操作关系到会员安全,应在明显位置作出提示,避免消费者对免密码感到困惑。” 近日,山东青岛市民李先生向工人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账号被“盗”的经历。
李先生介绍,他邀请了21岁的信用卡业务员杨某到他家办理信用卡和POS业务。 很多流程都需要在手机上完成。 李先生一边忙着店里的其他工作,一边将手机交给杨某操作。 。
在此过程中,杨某帮助李先生开通了网购平台的“免密支付”功能。 之后,杨某在李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李先生的手机验证码登录了杨某手机上的李先生账户。 接下来的半个月内,杨某利用李先生的账户进行了18次购物,共计5000余元。 收到账单提醒后,李先生立即报警立案。 随后,杨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数字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购物平台纷纷设置“免密码支付”功能,这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 随着免密码功能的快速普及,相关盗窃案件和乌龙事件屡见不鲜,安全状况令人担忧。
现实生活中,与李先生有类似经历的人还有很多。 有些人因为没有设置锁屏密码而丢失手机,被不法分子利用通过“无密码支付”购买商品; 部分家长疏于管理,孩子通过“免密码支付”功能购买玩具或游戏设备; 还有不少网络诈骗者利用“免密支付”功能盗取消费者账户,往往给消费者带来大量经济损失。
既然“免密支付”功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什么公众仍然选择启用呢? 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 年轻一代的观点集中在“方便、省事、省时”。 老年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激活“免密支付”功能。 大多数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无密码”,更不用说如何取消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充电宝租赁、共享单车租赁、酒店信用住宿等服务一旦使用,均默认开启“免密支付”,并授权商家在顾客选择后自动扣款。对应的支付渠道。 但部分网购平台在支付界面设置了“免密支付”功能,以比其他说明更小的字体提示“是否启用‘免密支付’功能”。 有的甚至还有“默认启用”选项,这样很容易让消费者不使用“免密支付”功能。 用知识打开。 一些平台还通过1元至数元的立减优惠诱导消费者激活“免密支付”功能。 此外,用户在微信、支付宝等平台激活“支付码”时,即默认同意激活“免密支付”功能。
与激活时的方便相比,取消该功能并不方便。 通过操作两个支付平台,记者发现基本上需要6个以上的步骤才能完成。 如果没有事先一步一步的询问,就很难在“迷宫”般的系统中准确操作。
这种“免予保密”的现象是否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对此,山东元衡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坤宝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如果商家未明确告知并征得消费者同意,默认开启“免密支付”功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
“平台或商户应遵守法律法规,明确告知消费者‘免密支付’功能的开通条件、风险和取消方式,并提供明显的提示信息,该功能不应默认勾选。” 刘坤宝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平台监管,对违规行为及时有效处罚; 消费者应设置锁屏密码,下载应用程序或使用公共WIFI时保持警惕,定期查看账户交易记录。 一旦发现手机或银行卡丢失,应立即报警并通过银行或平台挂失,及时更改相关密码,尽量减少损失。
张强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