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产品,扫描产品二维码,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支付。” 如此便捷的购物和支付体验,让很多人越来越不了解“支付”的过程。
密码验证、声纹验证、指纹验证、人脸验证……消费者对于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似乎同时得到了满足。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支付行业从左到右
毫无疑问,我国支付产业的发展引领全球,被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 但如果回望五年,我国整体支付行业的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
可以说,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我们超越了其他发达国家支付行业五十年的发展,在安全性、便捷性方面实现了全面赶超。
然而,在支付发展史上,安全性和便捷性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进一退。
支付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三个关键词:“高效、便捷、安全”。 提供支付服务的机构始终以效率为基础(包括客观环境、商家和消费者的接受度、价格、机会成本等综合因素)。 )为中心,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进行权衡。
在两者的权衡中,支付机构(指非银行支付机构)和银行有着完全相反的发展倾向和理念。 商业银行左倾,经营理念保守,注重支付安全和消费者保护。 支付机构正在向右转,偏向创新,注重支付便利性和客户体验。
虽然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是在具体的业务决策中这种倾向还是非常明显的。 正是这种倾向,让银行在零售支付战场上彻底溃败。
银行在大额支付(以B2B交易为主)市场具有传统优势,而第三方支付在小额(以零售为主)支付领域领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8年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8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开展网络支付业务5306.1亿笔,金额208.07万亿元,同比同比分别增长85.05%和45.23%。 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交易1751.92亿笔,金额2539.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2%和4.98%。 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笔数是银行的三倍以上。 虽然交易量不到银行的10%,但从数量和金额上的增长速度却远远快于银行。
银行作为应对风险的传统金融机构,注重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是其固有的文化基因。 这也是银行在B2B交易中获得信任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更加注重资金的安全。
但随着零售支付的兴起和支付场景的拓宽,消费者对支付的便利性和体验有了新的要求。 新兴互联网支付产品的便捷体验与传统银行形成鲜明对比,便捷已成为主流。
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支付的便利是可以实时体验到的,但安全性却是在遭受损失之后才能体验到的。 损失是小概率事件,这让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效果更明显的便利性。
安全还是便捷?用户选择至上
在零售支付的战场上,第三方支付相对于银行具有绝对优势。 根本原因是用户选择了右翼“体验第一、安全第一”的支付机构,而不是左翼“安全第一”的银行。
用户包括两个维度:商家和消费者。 他们对支付方式的偏好不同,但都坚持“效率第一”的原则,即综合考虑便利性、安全性、价格等因素。
对于商户来说,效率首先体现在支付服务的价格上。 零售行业很多小微商户对成本比较敏感,低价甚至免费才是出路。 得益于各种新兴科技手段,第三方支付的成本远低于银行。 在酒店、餐厅、百货、超市等标准商户,支付率仅为0.3%-0.6%,而在线支付和二维码支付率更低。 同时,一些支付机构为了抢占市场,对商户进行全额补贴,打着“零费率”的旗号,这对于中小商户来说极具诱惑力。
银行则不同。 银行作为传统金融力量的代表,对于手续费的标准非常完善。 以典型的转账汇款为例,直到2016年2月,中国农业工业发展银行五家主要银行才联合承诺,5000元以下的跨行转账将免费。 同年7月,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共同成立“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联盟”,联盟成员之间可自由转账。 但其他银行间转账、省内、省外汇款等仍然存在较高的手续费,更不用说银行业务过程中基于安全认证的各种繁琐流程和验证方式。
支付机构通过价格竞争和对中小商户的服务,牢牢占领了小额零售支付市场。 支付行业的规模效应也让支付机构的优势日益增强。 银行在小额消费支付领域彻底溃败。 彻底失去整个市场。
对于消费者来说,以支付体验为驱动,便捷的支付方式是核心。 继承了互联网精神的第三方支付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天然优势。 第三方支付始于电子商务,逐步渗透到出行、购物、消费、社交等各个领域,最终从支付进入金融。 结合场景、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支付机构的发展逻辑,便捷的消费者支付体验贯穿其中。 “快捷支付”的创新模式通过简化支付流程、提高支付成功率,进一步提高支付便利性,成为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但与大多数银行采用的密码+硬件(U盾、密码器等)相比,快捷支付存在“验证弱”的问题。 就此而言,客观上存在安全风险。
银行也不甘示弱。 为了与支付机构竞争,他们推出了信用卡免签名、快捷通、小额无密码支付、免费跨行转账、跨行账户互联等相应手段,以“简化支付流程”。支付流程并改善消费者体验”。 与支付机构进行核心、全面的对标。 虽然还有一些繁琐的流程需要到银行网点面谈,但支付体验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遗憾的是,银行之间看似不连贯的关系却导致了“超级网上银行”的出现。 通过支付机构(特别是支付宝/微信)进行小额银行间转账和支付已成为主流,网上小额支付以银行为主。 秋天结束了。 线下小微商户存在支付终端匮乏的客观问题。 二维码支付的出现恰逢其时。 银行的各种努力就像打棉花一样,力度很大,但收效甚微。
在零售支付市场,支付机构似乎大获全胜,线上互联网金融发展如火如荼,线下二维码支付蓬勃发展。 支付账户被盗、二维码兑换诈骗、条码木马病毒植入、二维码被盗等支付诈骗案件不断出现,尚未引起各市场主体的足够重视。 但便捷支付体验背后的安全隐患,为日后整改埋下伏笔。
2016年8月的“徐玉玉案”(2016年8月21日,她被诈骗电话骗取9900元大学费用,伤心欲绝,导致心脏骤停,最终去世。)震惊全国,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它。 在您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各种服务的便利和安全。 支付业务因涉及银行账户、个人身份信息、密码等敏感信息而受到特别关注。
“徐玉玉案”曝光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就发布了著名的“261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的违法犯罪的通知》) ,在支付行业享有盛誉。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8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的违法犯罪行为有关事项的通知》),被视为“85号文件”的延伸。新形势下的261”。 更新后的版本。
监管政策的出台可以说及时遏制了支付发展的“右倾”趋势。 随后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逐步拉开了支付“强监管”的大幕。
监管中立:效率与安全并重
从长远发展来看,商业银行将向左,保守、安全,而支付机构将向右,走向激进创新。 至于监管,作为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其理念是“效率与安全并重,创新与安全相辅相成,推动支付行业发展”。
当然,就像银行和支付机构的运营倾向一样,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的重点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侧重点的差异在支付行业的发展中也很明显。
尽管我国第一家认可的支付机构(首都支付)起步于1999年,但支付业务从2010年开始快速发展,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着“收还是夹”的问题。 死亡的困境。 监管最终选择承认现实,迎接挑战。 《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颁发,标志着支付机构正式成为支付行业的常客。 未来五年,支付行业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监管的鼓励。 对创新过程中问题的容忍度。 可以说,没有当年的包容性监管,就没有今天领先世界的移动支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与现在乱七八糟的P2P行业相比,我们知道那些被招入、享受灵活监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多么高兴。 就连马云也公开提到:“没有央行对互联网和科技的尊重,就没有支付宝,更没有蚂蚁金服。”
现阶段,支付行业的发展不断创新,支付给其他行业带来的助力也显而易见。 监管对行业发展充满乐观,对创新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抱有较高的容忍度。
但随着2017年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的启动,“强监管、重安全”成为监管主旋律,支付监管也回归“安全第一”的主线。
有人质疑,这种强有力的监管环境扼杀了第三方支付的创新活力,打压了第三方支付。 但回过头来看,正是监管强调安全,客观上促进了以生物识别为代表的支付。 技术的发展。
消费者依然追求便捷的支付体验,但对支付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支付机构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消费者的资金安全。 支付创新并未减弱,只是更加注重安全。 ,支付的安全性和效率相互促进,螺旋式上升。 对此,监管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
支付发展前景:不断融合与分化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支付的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进行权衡。 那么未来支付的发展会向左还是向右呢?
答案是整合与分化。 具体来说,安全性和便捷性在整体发展上是一致的,两者在更高层面上是协调的,在体验上是前后端分离的。 这一趋势是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一是市场主体需求驱动。 无论是银行还是支付机构提供的支付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消费者对便捷支付的核心需求没有改变,但对支付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前提下,支付服务需要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平衡。 例如支付宝提供的“你敢付,我敢赔”服务,在保证便利性的同时,将消费者的部分支付风险转移给支付机构,同时提高了消费者的便利性和安全体验。
二是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 在支付前端提供便捷的非感应支付(声纹、指纹、刷脸、静脉、虹膜等)模式,后台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分布式架构等技术。 支付技术的发展使得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同时提高成为可能。
第三,行业发展趋势需要付费。 支付的发展伴随着互联网的人口红利。 随着这种红利消失,消费互联网开始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支付发展的重点也从C端转向B端和跨境。 与C端消费端注重体验不同,B端和跨境对支付安全要求更高。 在C端和B端共同发展的市场中,便捷性和安全性自然同样重要。
最后,还有监管的现实要求。 监管并不总是与市场主体的地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背道而驰。 因为大多数消费者追求便捷体验(兼顾安全),机构追求利润(极致创新),监管需要考虑市场整体发展。 过高的安全标准会牺牲便利性,过度的便利性会增加风险,监管需要引导机构、教育消费者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提高整体支付效率。
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支付与其他行业不同,是整个市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便捷确实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安全才是行业发展的基石。
正如支付结算司副司长范双文在致辞中表示:“从长期实践来看,我们往往是在为时已晚的情况下进行弥补,但更重要的是做好准备未雨绸缪,不如事过境迁之后再弥补,因为支付涉及到千家万户的资金安全和财产安全,比如电信诈骗可能要花上千块钱,但背后却失去了一条生命。非小事。”
(本文由苏宁财富资讯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志,第一图来自依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