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前一刻钟,一条短促而急促的短信响起。 昏昏欲睡的北京市民郭先生看了一眼手机。 短信告知:“您的某某卡最后号码已被银联转账4750元,余额为0元。”近期我没有用这张卡进行任何主动购物。 郭先生出了一身冷汗。 很明显,他的卡被盗了。 报警后,警方获悉,这些案件大多与移动支付引发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有关。
近期,多起银行卡账户被盗、苹果手机用户账户被盗、挪用等情况。 这再次引发人们对便捷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担忧。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卡还在我手里,但密码没丢,只是钱没了。
“银行卡一直在我的钱包里,我平时在ATM机取款时都会注意周围的情况,确保密码不被别人获取。” 无法理解钱为何消失的郭先生立即致电银行客服,被告知钱不见了。 转账须经持卡人授权。 具体转账原因及目的地需向银联查询。
“我打电话给银联客服,被告知转账已获得我授权,银联只是将款项转至下一级支付机构。” 郭先生称,经过数十次电话询问、多次询问,等了好几天后,他才得知这笔钱已从北京转至青岛、山东等地多家支付公司,最终汇入他的账户。上海的一家航空旅行社。 竟然有人在郭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用郭先生的银行卡为陌生人买票。
与在郭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资金安全问题相比,还有人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转移资金,这充满了困惑。 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位银联卡用户告诉记者,当他去缴纳生活费时,收款员拿起他的银行卡,靠近POS机,将钱刷走,不需要密码和签名。 他很惊讶。
询问银行客服后得知,他的卡已默认开通小额免密免签服务。 “虽然默认使用免密码卡很方便,但我感觉自己被蒙在鼓里。正如网上所说,如果卡丢失或被恶意盗用,确实很危险。”长春市民说。
同样,重庆市民罗先生前段时间在网上预订机票时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平台上无需输入支付密码,数千元瞬间转走。 该平台表示,支付机构已与银行合作,无论金额多少,都可以直接通过快捷支付进行支付,无需输入密码。
难道都是“方便”惹的祸吗?
过去,银行卡被盗的原因是用户在刷卡过程中泄露密码或被犯罪分子欺骗。 如今,无卡手机只需轻轻一按,就可能导致银行卡和身份信息泄露。 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的同时,支付和信息安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经常使用移动支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平台购物、注册、结账时,往往需要绑定银行卡或支付宝账户。 协议条款的一页密密麻麻都是米粒大小的文字,人们往往根本不看。 同意。 他们殊不知,这其中或许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们默认了平台的“授权”,个人、财务账户等重要信息可能会被他人使用。 上述郭先生等人的案例属于类似情况。
近期,多起苹果手机用户账号被利用手机“无密码支付”漏洞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方式被盗刷的情况,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围绕手机“免密支付”的纠纷、诈骗等问题日益普遍。
如今,网民登录某些视频、购物网站时,经常会被推送各种广告。 如果他们想获得折扣,就会默认注册激活“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功能。 网友一不小心就会被“授权”。 “自动续费”。同时,不少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或诈骗短信链接诱导人们点击,获得“免密”授权,然后利用免密支付绕过密码,将资金转移走。
目前,专家总结,移动支付的主要问题是用户在平台注册时绑定银行卡或账户,在不知不觉中给平台“授权”; 其次,不少网友在多个平台默认开启了“免密支付”。 犯罪分子利用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将资金转移出去。
创新支付模式考验诚信体系
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突破81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移动支付在给中国人民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采访中,一些常年使用移动支付的消费者告诉记者,虽然扫码支付非常方便,但现在也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陷阱”。 比如,有时你在餐厅扫二维码,付款时就会自动关注该店的公众号,直到公众号推送消息后你才会发现。 也有人反映,有些地方只有扫二维码才能享受折扣,但使用现金却受到冷遇,让人感觉不舒服。
记者了解到,商户对移动支付的“热爱”也有不少无奈。 一些商户坦言,如果柜台上没有二维码,他们就不敢做生意。 偶尔会有人趁店内高峰时段声称付款成功但根本没有付款。
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针对二维码支付等移动支付行为制定了安全规范,但仍然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变化,更谈不上有人挑战诚信底线的速度。 。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志明认为,移动支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是对社会诚信体系的考验,需要运营商、监管机构、商户、用户共同建立诚信体系。更适合市场需求。 体系和安全机制,否则移动支付市场就无法健康发展。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雷表示,方便快捷的移动网络支付方式是未来的大趋势。 但快捷支付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如何更好地保护用户隐私、优化安全因素等。 同时,要制定周全的方案,完善补偿机制。 (据新华社)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