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加速发展,催生众多新业态。 随着二维码、NFC等创新支付方式的逐渐普及,基于“卡”的支付方式也逐渐更新。 最先受影响的是以“预付卡”为主的各种会员卡和消费卡。
众所周知,预付卡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单用途预付卡和多用途预付卡。 单用途预付卡受商务部监管,只能用于从发卡公司或同一品牌的连锁商业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 发行公司应当自开业之日起30日内向各级商务部备案。 例如美容卡、沃尔玛卡等。
多用途预付卡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可用于在发卡机构以外的公司或商户购买商品或服务,可跨行业、跨场景、跨法人使用。 但多用途预付卡需要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俗称“支付许可证”。
“交通卡”作为预付卡的一种,多用于公共交通支付的单一用途。 但事实上,很多地区的交通卡不仅具有公共交通支付的功能,还可以用于停车、购物、出行、公共支付等多种支付场景。 随着二维码等移动支付不断渗透交通领域,作为交通卡主要发行主体的“交通卡公司”急需转型。 在讨论移动支付对交通卡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持牌交通卡发卡机构。
拥有支付牌照的“一卡”公司
作为单一用途的交通卡,大多数卡公司实际上并不需要获得“支付牌照”。 然而,几年前,当移动支付还不够普及时,一卡多用、一卡出行成为当时很多发卡机构理想的应用拓展方向。
当时,预付卡行业的监管还不是很严格,很多“卡公司”都有一定的国有背景。 因此,当时的一些“无牌”卡公司也基于交通卡,在当地“暗地里”拓展了一些线下小微业务。 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监管的收紧和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些零散的“尝试”被迫结束。
因此,获得“支付牌照”、拓展应用场景成为当时发卡机构的主要目标。 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发卡赚取的开卡费和预付款费获得大量的存入资金。 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多场景应用和拓展商户来赚取一定的手续费。
据移动支付网不完全统计,目前持有或曾经持有支付牌照、名称中含有“通卡”、“一卡通”等名称或与交通卡相关的公司有21家。
其中,有一些公司是“借羊卖狗肉”,名称中含有“XX通”或“XX一卡通”,但实际上是纯粹的预付卡公司,与“交通”无关。卡”,如福建一卡通网络有限公司、上海通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疆一卡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
其中一些企业的命运就没那么幸运,比如上海通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新疆一卡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由于未能更新牌照,不得不退出预付卡市场。 福建一卡通网络有限公司近年来一直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近日因违反支付结算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罚款12万元。
存在相同背景的互联网支付公司的并购,如山东鲁商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
因此,从总数来看,真正与交通卡相关的持牌支付机构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16家。
与持牌机构和交通卡相关的有趣现象
从上面的图表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1、合并及更名。 大多数持牌卡公司只发行和接受预付卡,而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的三家公司中有两家经历了“合并更名”的风波。
海南岛一卡通支付网络有限公司的支付牌照是在2016年国付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换发时合并的,当时两者实际上都是“海航集团”的子公司。
山东鲁商一卡支付有限公司于2016年4月换证时合并了易通支付有限公司的支付业务,并于2017年5月正式更名为易通金融支付有限公司。海南岛一卡支付,虽然支付牌照被合并,但山东鲁商一卡支付有限公司直接更名为易通金融支付有限公司,因此前者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海南岛一卡依然存在,但只是一家单一的预付卡公司,没有业务层面的“支付牌照”。
2、一山不能有二虎。 大多数持牌卡公司都占据一定的区域。 一个地区的两家持牌卡公司之一最终会衰落。
比如,重庆大众城市卡有限公司的“公众通”原本是用来乘坐重庆轻轨的,但由于经营不善、负面消息不断,最终退出市场。 目前,该公司还处于部分股权冻结、强制执行的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福建卡网络有限公司,最初发行了晋江市公交卡。 但随着交通行业的整合和变革,以及被泰和集团收购,最终淡出了交通卡服务领域。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江苏的三家公民卡公司,但三者应该已经划分了战场,有些默契。 除上述山东成联、重庆市民一卡外,其他持牌卡公司均为当地“一卡”发卡机构。
某持卡公司运营经理张文涛告诉移动支付网,近年来,电商平台打折力度较大,预付卡市场基本被挤出; 而早在市场整顿之前,针对预付卡可能存在的资金划转问题的整改就已经开始。 原本依靠准备金赚取利息的预付卡市场,在央行下令全部上缴准备金后,已经没有了利润空间。
因此,合并和更名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业务转型的体现。 一方面,原来的一卡制已经不能代表移动支付市场。 另一方面,只有取消“卡”的名称限制,支付业务才能不局限于实体卡。
行业竞争下持牌卡公司的现状及影响
随着移动支付的加速发展,预付卡业务明显受到影响,其中最显着的是发卡数量和商户扩张。
某持牌卡公司高管李东林向移动支付网透露,目前预付卡行业正在萎缩,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发卡量整体下降约40%。 张文涛也提到了同样的下降数据,预付卡发卡量同比下降40%-60%,但发卡量下降幅度并不大,同比下降12%-20%——发行量同比略好于发行量。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付卡公司一方面转向了更大的支付场景,另一方面也拓展了一些线上虚拟卡业务。” 他补充道,但总体而言,预付卡行业仍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预付卡机构受政策管理制约,缺乏创新能力,利润减少。 虽然原有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办法有所调整,但预付卡持牌机构灵活调整的空间并不大,比如未能大幅提高准备金收入。 另一方面,预付卡机构面临着复杂的竞争关系。 原有商业模式的崩溃、支付巨头的渗透以及行业应用提供商需求的增加,都造成了预付卡的竞争困境。
更严格的监管和行业竞争加速了预付卡行业的转型,行业衰退已成为整个预付卡行业的普遍现象。 例如,预付卡公司经常收款跑路,有的预付卡公司无力应对互联网的冲击,只能出售牌照甚至申请自愿注销。 但由于卡公司大多有国有背景,肯定跑不掉。 他们不缺钱,也不会轻易违规,所以不存在出售或取消的问题。
例如,山东成联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实际上是淄博市“齐大通”卡的发卡机构,但一个小地级市却能在国有资产的支持下获得支付牌照。 现在有多少实际用途?
大城市持牌卡公司人士梁杰认为,大多数卡公司没有真正利用好自己的支付牌照,这阻碍了它们近年来的发展。 有些企业规模较小,利用牌照拓展业务需要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还需要受到监管约束,这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并不适合卡公司。
李东林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无论是支付牌照还是国有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通卡企业的发展。 但他认为,在移动支付多元化的背景下,支付牌照对于企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是机构合规的客观保障; 二是企业创新转型的政策基础; 三是顶层设计成果的合理维护。
当前,面对竞争和挑战,持牌卡公司最重要的是做出改变,无论是合规经营还是创新转型。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持牌卡公司将如何变化?
如何改变? 事实上,大多数卡公司已经走上了积极变革、顺应时代的道路。
梁杰表示,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的。 移动支付对实体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交通卡领域也不例外。 而通卡公司则可以凭借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便利,为预付卡提供充值服务。
“一些卡公司借助已经成熟且逐步成熟的二维码和NFC技术,积极开发二维码乘车和移动卡业务,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移动支付网站显示,北京市交通卡NFC手机卡用户数量已达1500万。 据北京一卡通、北京公交、易通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二维码用户数量保守估计已超过3000万。 上述十余家持卡公司几乎都搭建了自己的APP,提供二维码登机、卡充值、查询等增值服务。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二维码和NFC手机卡在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新增了很多用户,用户总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这些业务似乎与“支付牌照”尤其是预付卡牌照关系不大,因为实体卡的实力太弱,无法与线下商户竞争。 对于持牌卡公司来说,如何充分利用牌照优势?
“在线下商户拓展和多元化应用方面,几家持牌市民卡公司做得比较好。杭州市民卡当地授权商户超过1500家,据称目前正在计划推出人脸识别支付产品”。 一位终端厂商人士向移动支付网透露。
“有了互联网支付牌照,线上业务将更容易推广。基于实体卡的线下商户受移动支付影响最大,面临的挑战也最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梁杰说,“比如公司需要给员工福利,礼品卡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员工既然有卡,自然需要场景来使用。”
因此,他认为,持牌卡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企业背景,寻求一些企业级客户,提供一些大额储值卡服务。 资金池扩大后,线下场景自然会兴起。
张文涛认为,除了一些大额场景外,预付卡企业还可以与商户合作拓展线上商城,将特约商户预付卡的受理转移到线上,然后通过将预付卡与APP绑定来拓展线上支付。 目前,前期拥有一定商户基础的企业将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积极探索相应的业务变革。 尾部公司尤其是卡公司在多个应用场景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结论
对于预付卡行业,尤其是持牌卡公司来说,其生存环境确实被大大压缩,但仍有扩张的空间。
当前,无论是持牌还是非持牌交通卡企业都需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拓展多元化的支付方式。 持牌交通卡企业需要抛开牌照限制,在充分创新发展交通卡业务的基础上,思考更多场景下的商业模式。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